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港闻 > 正文

承先启后/“重走长征路,更懂国家富强来之不易”

2025-10-20 05:01:3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郑镇炎与在场民众分享沿途的经历。

  郑镇炎昨早到达红军长征路的终点吴起镇,他向着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鞠躬,碑上刻着“1935.10.19”。90年后的今天,郑镇炎终于圆了50年前的梦。

  50年前郑镇炎读大学时看过《红星照耀中国》一书,钦佩红军的艰苦奋发、砥砺前行的精神,立志重走长征路。2024年10月17日74岁的郑镇炎由江西于都出发,花了250日徒步6030公里,昨日到达吴起镇完成长征路。“重走长征路是我一生最想达到的目标,我已完成一生最重要的事,此生无憾,再没其他高远目标比重走长征路重要。长征路独特之处不是环境艰难,是其独特历史,共产党辉煌的历史。”

  郑镇炎对大公报记者说,当年红军长征出发时有8万6千人,一年后到陕北吴起镇只余下7千人,这7千名红军经历长征洗礼,非常坚强,接着发生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7千名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力量。红军到达延安后短短14年,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长征的干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长征对中国人而言,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体验是书本上难以感受到的

  郑镇炎坦言今天他行的长征路是公路,对比当年红军走的是小路或山上的羊肠小径的艰辛,已有很大差异;郑镇炎是在和平盛世下翻山越巅,但当年红军则是一边打仗一边走路,食不饱、穿不暖。郑镇炎说能实现走一趟红军长征路,丰富了对红军历史的细节了解,长征走的路大都是山区崎岖不平路,经过的大雪山等地势非常艰难,他最难忘行走贵州的路段正值冬季,多雾多雨寒冷山多,路崎岖不易行,这个亲身体验是从书本上难以感受的。

  他语重心长希望年轻人每年腾出时间走一段长征路,体验及对比今昔,是一种好好的学习方式。红军不怕牺牲,克服困难,绝境中奋起前进,坚定信仰的精神值得学习,香港年轻人应多学习长征史,当中有很多励志故事,可以令人更坚强。郑镇炎对大公报记者表示,“香港近几年面对很多困难,香港有什么困难可比及红军长征?只要香港人吸取长征精神,就不会抱怨垂头丧气。”他认为红军精神对个人生活、社会到国家等方方面面都很有启迪。

  现在地缘政治复杂,面对关税战等多方挑战,郑镇炎表示一个国家的精神很重要,只要国家有精神力量,特别是吸取长征克服困难、逆境逢生的红色基因,便一切都能挺过来。

  国家大力发展山区令人感动

  郑镇炎说,完成长征路,他有很多得着,体魄比出发前更好,精神上得到昇华,不会容易被困难打倒。他感受至深的是长征路经过广东、广西、贵州、湖南、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的穷困山区,他看到基建齐全,处处有通讯网络、电网太阳能、清澈的水源充足,很是感动:“国家富强来之不易,山区村民的金钱物质虽不及城市,但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发展地区建设,令我非常感动。”

  郑镇炎说此行还收获到友谊。他说山区的人非常友善,村民得知他走长征路,送赠食物支持,住宿打折,还热情宴请他食住家饭,这些长征路上的人情味已记载在郑镇炎的日记中。

  郑镇炎重走长征路已成为内地媒体追访的热话,感染粉丝陪行,特意找他合照打卡。郑镇炎笑说因他是一名香港人引起内地媒体重视,“我沿途起了沟通桥梁,说好香港故事,让大家感受到香港人对国家的感恩热爱。”

  毕竟郑镇炎已离家太久,他说挂念家中的太太、三只狗、香港的朋友。郑镇炎感谢《大公报》对他的报道,“感谢读者对我的支持及鼓励。我走长征路是低调及个人行为,我的视频、日记、文章发表,都是他人放上网的。我若能通过媒体报道引起大众对长征的兴趣从而认识长征历史,是非常好的事情。”\大公报记者 李雅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