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姚柏良:推动跨界紧密合作
1号候选人姚柏良过去4年为旅游界立法会议员,“旅游不只是民生行业,亦是向世界绽放香港魅力,说好中国、香港故事的立体窗口。”他认为要旅游业更好发挥联动各行各业,需要提升至战略层次,今次在选委会界别竞选连任是希望凝聚各跨界力量,推动跨部门跨界别的更紧密合作,凝心聚力拼经济、为民生。
2 李家驹:文化作经济新引擎
2号候选人李家驹深耕文化出版界30年,以“文创未来”为口号,提出要凝聚青年国家情怀,推动“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深度融合,使香港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他表示,将透过完善文创产业生态、推广全民阅读、助力文化出海等举措,让文化成为香港经济新引擎与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
3 文颕怡:聚焦智能教育医疗
3号候选人文颕怡结合十多年社会服务与法律经验,推出五大民生与发展政纲;包括在教育领域聚焦AI智能教育与自资院校应用科学发展;医疗方面,推动智慧医疗,提升诊断效率,同时推动社团专业化,培育人才承担更多社会事务。
4 伍婉婷:提出七大升级政策
4号候选人伍婉婷提出“七大升级政策”,主张将香港打造为世界级文化、经济、体育复合型城市,透过举办国际高端会议与盛事吸引投资;同时扩大国际人才清单,以“文旅融合”推广本土IP与非遗项目,带动经济与城市项目双重升级。
5 吴杰庄:创科金融作发力点
5号候选人吴杰庄以创科金融为发力点,强调要推动Web3、太空科技、量子计算、生物医药等,提升香港竞争力;同时推动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各行各业和基层需要,令政府资源用得其所。他希望,未来四年,与大家一齐创造更多“由治及兴”的成功故事,令每一位香港市民都有更强的幸福感同获得感。
6 伍焕杰:打造教育创新链
6号候选人伍焕杰深耕教育与科研转化领域,希望能够打造教育创新链,推进STEAM教育、AI赋能教育,拓展国际生源,打造香港国际教育枢纽;建构“教育+创科/金融/高端创作”跨界协作通道。他指出,他长期深耕教育、青年和地区服务,愿意以这些经验,推动香港优质教育生态圈从蓝图走向现实。
7 刘智鹏:中史推动爱国教育
7号候选人刘智鹏提出三大政纲方向:在历史教育方面,主张以中国历史推动爱国教育,鼓励青年学生培养爱国情怀,建立正确价值观;在高教发展上,借助北都大学城提升国际影响力;文化传承领域,倡议将6月定为“非遗月”,深化市民对中华文化认同。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教育建设上为国家进言,助力推进两地教育和文化交流。
8 邓铭心:推动绿色基建落地
8号候选人邓铭心多年来参与了不同大型基建项目,了解政府公务流程。她聚焦北都发展,计划发挥专业优势推动绿色基建提速落地;以工程专业能力解决大厦维修、漏水等民生难题,搭建民意沟通桥梁;鼓励青年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协作,同时助力香港推广宁夏特色产业,加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9 楼家强: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9号候选人楼家强秉持“国安港安、国强家强”理念,认为要透过具体政策落实执行,共同维护国家安全;把握好国家“十五五”规划机遇,发挥香港内联外通的独特优势,助力香港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民生政策落地,为青年搭建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让香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让市民生活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0 范凯杰:推动完善调解制度
10号候选人范凯杰为执业大律师,以“守正,创新,建未来”为口号,深耕法律与公共服务领域。他主张持续强化香港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地位,推动成立以东盟为核心的区域性仲裁机构与香港体育仲裁中心,完善调解制度以配合国际调解院落户。
11 苏绍聪:建可持续科技生态
11号候选人苏绍聪任执业律师30年,参选理念为“以法治为根基,以科技作动力,以融合创机遇”。他表示,将推动青少年深度参与国安教育与国民教育项目。同时,依托科技融入法律服务的实务经验,他希望打造“可靠、安全且可持续的科技生态圈”。在大湾区融合方面,他将借助已建置的线上协作平台,“连结各地各行业企业,为年轻人和产业寻找更多发展机会”。
12 洪锦铉:携手政府推专项行动
12号候选人洪锦铉拥有20余年地区服务经验,强调民建联“联通内外、伙拍政府、深入社区”的三大优势,直言“做实事係要一个个项目落地”。本次参选,他提出两大目标:一是激活选委会“最大智库”价值,成立专门机制,将各界选委的建议转化为具体政策;二是推动立法会倡议“项目化、平台化”,联合政府订立专项行动。“立法会应该积极主动有作为,为香港、为国家做贡献”。
13 柯家洋:聚焦大医疗领域
13号候选人柯家洋兼具公共卫生专业背景与医疗器械产业经验,聚焦大医疗大健康领域。他秉持“社会价值优先”信念,提出六大政纲,涵盖生命科技产业链打造、基层医疗公私合营、乐龄科技应用等。他希望,能够凭专业经验助力香港对接国家“十五五”规划,携手构建健康香港家园。
14 何俊贤:推进海洋经济蓝图
14号候选人何俊贤由渔农界立法会议员转战选委会界别,立志推进“海洋经济蓝图”。他直言海洋经济是香港“未发掘的宝藏”,“不只是打鱼养殖,更有游艇、海滨、文旅等多元经济”,但目前海上通讯等基础配套不足,制约人才吸收,希望能完善人才计划。他强调,“发展经济不是为赚钱,核心是改善民生”,未来将重点关注失业、传统产业转型等,推动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15 管浩鸣:支援安老弱势服务
15候选人管浩鸣深耕社会福利领域多年,现任全国政协委员,聚焦安老、照顾者与弱势服务。他抛出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10年后香港80岁以上长者将超80万,2040年,65岁以上长者占比将超过三分之一。”针对香港纯城市人口、长者难以外迁的现状,他呼吁制定全面的安老与人口蓝图。凭借多年社福领域积累,他自信“在社福方面,我或许比其他候选人更胜一筹”。
16 吴英鹏:助力议会高品质立法
16号候选人吴英鹏身兼香港与内地双重执业律师资格,深耕跨境法律服务20余年,政纲聚焦四大核心:以专业所长助力立法会高品质立法,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推动行政立法良性互动;推进大湾区规则衔接和北都专属立法工作,助力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应更积极地参与国家涉外法治和国际商业规则建设;推进完善特区的反外国制裁法律,培养具国际视野和多元背景的法律与商业人才。
17 招国伟:创造青年置业机会
17号候选人招国伟深耕住房与民生政策研究,深知基层居住困境。他直言:“房屋不单单是市民关心,中央非常关注,基层的困境是立法会需要重视并全力解决的”。他指出,早前的工作成功推动政府增加公营住房供应,缩短市民轮候时间;为青年创造更多置业机会;提升居住质素,实现市民“住得到、住得好”。他强调,“希望代表基层进入立法会,为解决房屋问题带来新力量、新思维。”
18 郭志华:搭建理想营商环境
18号候选人郭志华指出:“中小企业与全港市民息息相关,我参选就是要为它们搭建更理想的营商环境”,其核心理念是“迎新机拚经济创未来”,若当选,他将推动九项政纲,包括协助中小企对接国家“十五五”规划、优化政府采购制度、精简北部都会区审批流程、支持低空经济落地、助力青年创业就业等。
19 黄锦辉:赋能传统企业升级
19号候选人黄锦辉表示:“我的理念是‘AI赋能,创科前行’,希望未来每个人都应善用AI,应对人机共融新时代的挑战”,他说。其政纲聚焦以创新科技为传统企业升级转型赋能,培育低空经济、海洋经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同时推动创科教育普及,让香港科创发展贴合国家科技强国发展的规划。“我会向议会带来前瞻性、能落地的建议”。
20 陈永光:“治未病”减医疗开支
20号候选人陈永光为现任立法会议员、注册中医,他强调。其政纲提出建构大湾区产、学、研、资、销一体化平台,在北部都会区建设中药创新园,让香港成为“国家中医药走向国际的超级联系人”;同时持续强化中医在基层医疗的作用,以“治未病”理念减轻公共医疗开支,“让我们以中药为桥,联通世界、服务国家”。
21 李镇强:借北都发展新产业
21号候选人李镇强带着四年议会履职经验寻求连任,他指出“香港需要短中长期结合重振经济,既要靠演唱会、免税额优惠吸引旅客,也要以北部都会区为跳板,发展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产业”,他强调,需对接国家“十五五”规划,与大湾区做好分工协调。“同心协力拼经济,尽心尽力惠民生。”他承诺将继续当好官民商桥梁,引领跨界力量共促香港发展。
22 何君尧:确保香港发展不偏航
22号候选人何君尧指出,过去九年无政党背景却与各党派携手前行,亲历黑暴应对与疫情防控。“香港就像同坐一艘船,我们要同心同德扬帆出海,不能自乱阵脚”。其政纲核心是“实干敢言,是其是,非其非”,“我会紧盯香港钱罂,确保发展不偏航,恳请大家支持我继续为民服务”。
23 冯英伦:承诺做好三座“桥梁”
23号候选人冯英伦曾任政府发展局公职,对政策制定与行政立法互动有深刻理解。他提出以“发展、创新、人才、教育”为主线的政纲,聚焦北部都会区建设中的空间交通规划等实际问题。他承诺当选后做好三座“桥梁”:加强行政立法合作、推动大湾区协同发展、助力香港融入“一带一路”,以改革促进增长,让市民共享发展红利。
24 林筱鲁:推动便民利企政策
24号候选人林筱鲁提出五大政纲,核心聚焦北部都会区建设、经济新局开创、国际合作深化等。作为拥有数十年城市发展专业背景的候选人,他强调“立法会是团队,需要专业且全情投入的人”,承诺将继续关注基层老弱的福利政策、逐字审议法案、监督拨款效益,推动便民利企政策落地。
25 陈恒镔:简化程序降企业成本
25号候选人陈恒镔表示,“香港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四通八达的交通物流和优质专业服务”,他引用跨国企业老板的反馈,需警惕香港在智慧交通领域被追赶。政纲聚焦两大方向:加强智慧交通推进力度,优化规划与发展效率;推动政府“拆墙松绑”,简化程序、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务实协作解难题,把握机遇创未来”,他承诺以民生为本,为香港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