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澳香岛中学校长 邓飞
大湾区规劃对国家和香港发展的意义,已经有太多评论者说过了,毋庸再提。笔者这裏要强调的是,要真的让香港走上国家发展的前进列车,特区政府就必须在推动港生赴大湾区进行工作实习方面,做更多的政策性工作,而不是仅仅进行宣传,也不仅仅靠民间的力量来推动。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近日发表研究报告指出,特区政府2016/17年度推出“青年内地交流自主计劃”,资助近两万名青年到内地交流,曾到内地交流的受访者,对内地政治及经济前景的看法,都较未曾到内地交流的悲观。但与此同时,对於同一年度的“内地实习资助计劃”,曾到内地实习的受访青年对内地生活质素的整体观感,就比未曾到内地实习的感到正面。
比单纯交流更能了解祖国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发现!这几乎是第一次用科学客观的研究,证实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让香港青年学生回内地进行工作实习,比单纯回内地进行交流活动,更能促进对国家的正面态度,更能提升港生把个人事业发展与国家整体发展相互结合起来的意愿。其实箇中逻辑并不难以理解:
一,实习,是提供具体的工作体验,可以让港生在与自己大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岗位上学以致用,或者至少能让港生在自己选择的职业岗位上试验一下工作感受,同时又是在内地的工作环境下来进行。说句坦白话,实习等於演习,幹得好,固然有利於自己在内地工作经验的累积以及带来满足感;幹得不好,也是一种可检讨同时又不“致命”的教训,就算最後真的发现内地工作不适合自己,也是一种基於亲身尝试和理性反省的结论,而不是流於媒体渲染的疑虑内地、不信任内地的粗浅印象。反观单纯的交流,就难以有这种工作体会。实习可以同时有交流的那种体会,但反之则不然。
二,如果在大湾区这个粤语地区实习,尚且未能适应,那就遑论在其他省市找工作了。因此,拓展港生在大湾区进行工作实习的空间,其实是给予港生一个回内地发展的“热身”尝试。反观单纯的交流,其实去哪都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既然实习比交流更加有效,那麼目前在实习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是什麼呢?
民间资金资源或未能持续化
首先是民间比官方更积极,一方面是民间企业团体推动的实习机会,包括网信企业,金融企业等等,热火朝天。另一方面是大学提供和联繫的实习机会,尤其是在内地设有分校或者校区的本地大学,就相对比较具优势。但这毕竟只是民间的自发行为,不是政府的官方政策,民间行为可以动用的资金和企业网络资源,毕竟有限,而且未必能够持续化,恒常化,因此,最终还是得靠政府的政策投入。
其次是实习集中在大学,而副学位课程尤其是职业导向的高级文凭课程的同学,却极少听说有同等的实习机会。大学学位课程的大约佔每届适龄同学的百分之三十多左右,剩下尚有六成的同学是在副学位课程,包括职业导向的高级文凭课程(这裏也佔了整体的近四成)。
这些同学似乎被忽略了,如果真的拓展他们在大湾区的工作实习机会,真的只有政府才可以做得到!
一言蔽之,特区政府必须加大对香港青年在内地工作实习方面的政策和资源投入,才能真正协助香港青年能够在大湾区乃至整个国家发展大潮中,找到自己职业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