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两岸 > 正文

河南台湾村寻亲记:两岸高山族人失联多年喜相逢

2021-04-19 04:25:00大公报 作者:冯雷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邓州台湾村高山族陈氏长老陈相富(右)与台湾邹族陈氏长老陈宗仁(左)相认,紧紧拥抱。\受访者供图

  在河南省邓州市一处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村落,延续着台湾省高山族的血脉。这个村被称为“台湾村”,生活着来自宝岛高山族的后裔。从1668年至今,高山族已经在这里绵延了十几代。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早已与在台湾的高山族宗亲失去了联系。但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河南“台湾村”村民在台胞吴天玺的帮助下终於成功寻亲。如今“台湾村”已成为两岸文化交流基地,推动两岸民间交流合作。

  河南“台湾村”由邓州市张村镇的下营村、上营村、尖兵营三个村组成。从邓州市向北走20多公里,一块刻着“台湾村”的石碑屹立在公路旁,赫然醒目。在“台湾村”的门楼两边,写着“祖启台湾源华夏,宗屯邓穰融九州”与“枝繁叶茂木本深,江河流长水源远”两副对联。从门楼向村里走不到十米,北面便是一处年代久远的墓葬,墓碑上“大清台湾慕义恳兵师祖合葬之墓”几个大字映入眼帘。高山族陈姓第十一代后人陈朝选告诉大公报记者,这座墓是其祖先依那思罗与夫人的合葬墓。

  高山族将士落户河南

  台湾高山族为何会在河南邓州落地生根呢?

  据当地村民口耳相传与相关资料显示,1661年郑成功率部收复台湾,高山族少年依那思罗在收复台湾的战争中从戎,后做了郑成功副将黄廷的马伕,为报黄廷将军知遇之恩“马走人随”。

  1662年,依那思罗跟随黄廷部队北上,当时被招募的迪摩达奥、安笃斯且、安达依鲁等高山族兵将,也来到了大陆。黄廷在带领部队进京路上,受命将部队沿途安置进行屯垦。他把13营5000兵卒沿途安顿,把最后的5个营安排在邓州,依那思罗等高山族兵将在下营村安顿下来。后来,依那思罗与当地的一名姓岑的姑娘成亲后,改姓名为陈年。后来陈年夫妇生育了4个儿子,分别取名元珍、元勳、元杰、元珠。另外几名高山族兵将则分别改姓为周、蔡、黄、林,也在当地娶妻生子。

  1682年,依那思罗再次跟随黄廷随施琅出征台湾,同时把二子元勳、三子元杰带回台湾嘉义县阿里山番社。这是依那思罗离开台湾后第一次回到家乡。当要返回大陆时,依那思罗不舍留下母亲一人留在岛内,便把元勳、元杰留在了台湾,希望自己有一天再回台湾。但直到1718年依那思罗去世,再也没回到台湾,后葬于邓州。从此他在台湾与在大陆的孩子便失去了相互联系。

  数百年来,在邓州的高山族人繁衍生息,现在邓州“台湾村”高山族后人约有1500多人,一直渴望能找到在台湾的高山族宗亲。陈朝选父亲陈相富说,他的族人们去世后都会在棺材下放一块木板,好让灵魂坐着木板回到台湾阿里山的故乡。这个风俗一直传承了300多年至今。

  台商牵线成功寻亲

  当时在河南从商的台胞吴天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造访“台湾村”,得知村民们寻亲的迫切愿望,深受感动,“我帮忙寻亲的‘台湾村’村民有阿美族、泰雅族、布农族、邹族、卑南族共五个族八个姓(张、许、周、林、蔡、陈、黄、谢),他们的祖上在300多年前从台湾到大陆当兵,虽然历经沧桑,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台湾的亲人。”

  吴天玺说,那是2004年的一天,她到了邓州下营村,永远忘不了村民们希望找到台湾亲人的渴望眼神,“那种思亲不能见的苦楚,那种灵魂没有归宿的迷茫,我感同身受。当我再次看到‘台湾村’高山族后裔青年身上具有台湾原住民显著特征时,我坚信他们的故事是真的,於是答应帮他们找到台湾的亲人。”

  可是人海茫茫,如何寻找呢?吴天玺回到台湾后动用了所有的人脉,经过一年的苦苦寻找后终于传来了佳音。阿里山乡公所一位女村长告诉她,一名陈姓村民说很多年前亲人到大陆当兵没有回来。吴天玺再次赶赴阿里山。当地邹族族长看到吴天玺带来的河南“台湾村”家乘(家谙)上有用邹族语写的汉字时,便认定河南“台湾村”是邹族人失散在外的族民。

  吴天玺回忆起2005年8月两岸高山族人团聚的那一天依然激动不已。当时,台湾阿里山邹族的头目、族长、勇士等5人来到河南邓州“台湾村”与亲人团聚,并在先祖依那思罗墓前祭拜。2009年河南“台湾村”的邹族人后裔也去了故乡台湾阿里山。在祭祀仪式上,邹族头目宣布邹族新增一个部落──第八部落设在河南邓州“台湾村”。

  由于历史原因,两岸亲人一度分离,但相连的血脉割不断彼此的亲情,即使300多年过去了,两岸高山族人终于团聚、结束分离。“台湾村”村民们充满期盼告诉记者:“两岸终有一天会统一。”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