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两岸 > 正文

血浓于水/纸短情长 两岸家书抵万金

2022-12-22 04:24:4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今年89岁的福建台胞陈慧贞和92岁的丈夫林振华在家中整理珍贵的两岸家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今年89岁的福建台胞陈慧贞对这句话有着深刻的体会。“笔迹会传递感情,甚至能在纸张上看到泪痕,两岸家书是我最美好的回忆,那份亲情的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陈慧贞和丈夫林振华都已至鲐背之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家亲更盼天下兴”,几经思虑,他们早前把自家的73封两岸家书捐献给福建省档案馆,还包括台湾亲属来大陆探亲等照片的数字化副本5件、台北故宫书画院聘任状的数字化副本1件,希望让更多人感受到两岸之间的亲情。

  大公报记者

  苏榕蓉(图、文)

  素有“园林之胜冠北台”美誉、位于台湾台北板桥的林本源园邸(俗称“林家花园”),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是台湾现存最完整的传统古典园林建筑。陈慧贞的老家就在这座林家花园,祖父是林家花园大总管。祖父的祖父从福建安溪迁往台湾,到陈慧贞这一辈已是迁台第六代。3岁时,陈慧贞随父母赴福建省厦门市,父亲在厦门福山铁工厂任技术员,1949年后便留在了福建。

  早期书信由香港亲戚代转

  在福州陈慧贞和林振华的家里,记者与他们一起翻阅这些珍贵的两岸家书,信函纸张泛黄,信的内容不外商议家族要事、通报家人境遇、邀约相见相聚,事事平凡却字字著情。陈慧贞介绍,当年他们辗转收到从对岸寄来的家书,见字如面,泪如泉涌。从1986年至2002年,数量多,时间跨度较大,对每一封信,陈慧贞和林振华都小心翼翼地保存并编好了序号,早期几封书信还是从香港由亲戚代转。

  1986年,对于陈慧贞一家而言,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年份。在那之前,由于两岸隔绝多年,互不往来,陈慧贞已多年没有与台湾的亲人联系了。那年,一封由陈慧贞在台湾的表妹寄出、转经香港抵达大陆的家书终于被送到陈慧贞手中。信中朴实的语言,让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而这封家书除暖心问候外,还寄来了陈慧贞在台湾的户籍档案复印件,“这份复印件证实了我祖父的祖父是从福建安溪迁往台湾,对我来说非常珍贵。”

  回台探亲“了却平生愿”

  陈慧贞当时看着台湾亲人那娟秀的繁体字,激动得满眼泪花。她马上写了回信,期待着能再次收到远方亲人的家书。1989年,林振华收到了一封台湾堂弟林在荣寄来的书信,信中曾提到他们虽然出生异地,但有共同的故乡、故土。相隔几千公里的亲人们,就这样靠着书信维持着联系,两岸亲人的思念化作一张张薄薄的信纸,渡过台湾海峡,在文字间牵起彼此的重逢梦。

  “从我记事起,姐姐就时常在我耳边念叨,‘我们是台湾人,我们有机会一定要回家看看,看看在台湾的亲人。’”陈慧贞热泪盈眶地说,遗憾的是,姐姐已经逝世,再也没有机会回台湾。于是,亲眼见到分隔已久的彼此,亲手握住家人的手,成为陈慧贞和林振华这一生最迫切的愿望。2012年10月,和台湾的亲人阔别大半个世纪后,当时79岁的陈慧贞和82岁的林振华首次踏上故土,回台探亲。

  “了却平生愿,随妻宝岛还。会亲情脉聚,祭祖血缘绵。阿里名山翠,双潭秀水妍。遥观云散处,海峡彩虹连。”林振华回忆起十年前这段跨海探亲的往事,诸多细节仍记述清晰。“我是台湾女婿,那是我们第一次回台探亲,我当时写了这首诗《两岸情思》送给台湾的亲人们。”林振华介绍,“记得当时一众亲人早早都在机场迎接我们,他们对祖家过来的人特别热情,给我们每个人胸前都挂一个鲜花的花环,然后接我们到大饭店,46位亲人的大聚会,让我们心底暖暖的。”

  征集“迁台记忆”档案文献

  经历这段寻亲之旅后,林振华和陈慧贞更认识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台湾亲戚多,往来信函也多,他们决定把自家73封两岸家书捐赠出来。陈慧贞说:“血缘至亲,源远流长,我们相信这样的家书捐赠是有意义的。”她希望更多如自己一般的两岸普通百姓,能从尘封的家书中,了解两岸这段共同的历史,理解两岸割不断的血缘亲情。

  大量散落民间的两岸家书、契约文书、老照片等涉台文献资料,是承载两岸同胞共同记忆的重要载体。福建省档案局局长、省档案馆馆长卓兆水表示,“‘两岸家书’是属于两岸同胞的共同财富,值得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感悟,也值得去申报国家、亚太和联合国非遗和世界记忆名录。”

  卓兆水还透露,福建正积极联系台湾岛内“雾峰林家”后代以及台湾爱国爱乡知名人士后代,征集岛内“迁台记忆”档案文献。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