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两岸 > 正文

台教师研究闽南习俗 搭建两岸心灵桥梁 “百年歌仔戏 并蒂开两岸”

2024-07-08 04:02:5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闽南师范大学台湾教师李姿莹带领学生表演歌仔戏《开漳圣王传奇》,图为参赛录制结束合影留念。受访者提供

  “从小我就生长在闽南的家庭,俯拾皆是闽南文化的结晶之花。这些对我来讲都像呼吸一样自然。闽南是许多台湾人的原乡。”闽南师范大学台湾青年教师李姿莹向大公报记者表示,出于对闽南文化的热爱,她把歌仔戏等闽南文化传承融入课堂教学、社团指导、讲座演出。正是“百年歌仔戏,并蒂开两岸”。李姿莹表示,包括闽南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在台湾岛内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已内化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流淌在每位台湾同胞的血液中。未来她将继续致力于闽南文化的研究,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搭建文化和心灵的桥梁,让两岸同胞越走越近、越走越亲。”\大公报记者 苏榕蓉福州报道

  出生于台湾高雄、祖籍福建闽南地区的李姿莹,从小就浸润在闽南文化中,红砖古厝、石板老街、歌仔戏……这些都是她记忆中最熟悉的景色。其中,作为闽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歌仔戏,李姿莹与它更是有着深厚的缘分。她回忆,童年时期,最开心的事就是遇上节日庆典,附近庙宇有剧团搭台唱戏,邻里的大人小孩齐聚台前观戏。周边有小贩摆摊,卖各种小吃、饮料以及气球之类的小玩意,热闹非凡。

  被闽南文化“喂养长大”

  年少时,闽南文化留在李姿莹心中的是仪式感满满的生动场景,后来随着求学研究方向,李姿莹对闽南文化的解读,又多了几分厚重。从在台湾台东大学读大学三年级时入选“台湾科技部大专生研究资助计划”,做有关闽南民间传说的乡野调查,到在台湾成功大学读硕士期间有机会去大陆,为闽南歌仔戏一代宗师邵江海做文献收集工作,再到读博士期间进行校际博士生交流,当李姿莹越深入接触闽南文化这座宝藏时,就越发地惊叹自己原来是“闽南文化喂养长大的”。李姿莹认为,闽南文化流淌在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打开闽南文化这扇窗,会帮助更多台湾青年了解原乡文化,去自主建立与大陆的联结。

  李姿莹与福建漳州结缘,也与闽南文化有关。二○一三年,还是台湾成功大学研究生的李姿莹参加了闽南师范大学主办的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那是我研究闽南文化以来,第一次踏上闽南这片土地。”因缘际会的经历,让李姿莹爱上了与台湾有着相似风土人情的漳州。二○一八年九月博士毕业后,李姿莹追随着爱情的脚步,入职位于漳州的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间文学》、《小说创作》、《戏曲研习》、《两岸非遗文化创意设计》等课程。

  戏剧表演融入课堂教学

  在闽南师范大学的教学过程中,李姿莹不局限于书本内容,她在课上旁征博引,加上自身有一定的戏曲表演基础,经常能把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重新演绎得引人入胜。作为学校歌仔戏社团的指导老师,在戏曲研习课上,她让学生化戏妆、穿戏服、学戏腔,学习歌仔戏的创作和表演。“百年歌仔戏,并蒂开两岸。歌仔戏是中国三百多个剧种中唯一一个根植于闽南、形成于台湾、生长于两岸的地方戏曲。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将这充满魅力的文化传承下去。”

  李姿莹说,两岸同胞有着共同的渊源和文化背景,这种共鸣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大陆讲授闽南文化课程也触动她思考如何将自己的研究领域与两岸闽南民众的日常生活进一步相结合,去讲述两岸割不断的文脉。“大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保护和创新传承,总是让我备受鼓舞。”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