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25日与到访的欧盟主席容克在会谈两个多小时后宣布,美欧双方同意在继续磋商阶段不再新增惩罚性关税。这给大西洋两岸一触即发的贸易摩擦升级态势按下了暂停键。在美国中西部农业大州艾奥瓦州26日一个政治集会上,特朗普对台下观众兴奋地宣称:“我们刚刚为你们农民打开了欧洲大门......你们刚刚得到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不幸的是,在大西洋另一边,欧盟官员却表示:“农业不是(谈判的)一部分,只有声明中明确提及的事项才是。”
法国总统马克龙与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也加入打脸行列。马克龙称,不赞成展开类似于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那样的庞大协定的谈判,因为一个好的贸易协议只可能建立在平衡且互惠的基础上,不受制于任何威胁。他反对将农业纳入任何贸易协定,“我认为,在环境、健康或食品方面,不应该压制或降低任何欧洲标准。”
中国中央广电总台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众所周知,农业一向是大西洋两岸贸易中一个非常微妙的领域,双方都试图保护并提升各自的农业生产。欧盟数据显示,欧盟每年给农业提供的补贴高达590亿欧元,相当于680亿美元;而美国方面也不遑多让,《经济学人》援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称,2016年美国政府给农民提供的各类补贴约为330亿美元。
事实上,美欧在农业问题上的尖锐对立,是造成历时3年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谈判最终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欧洲提出了“地理标志”,试图禁止有相似品牌名称的美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遭到美方的坚决反对;欧洲还拒绝美国转基因产品进入。
文章引述彭博社的报道称,欧洲市场是美国豆农为数不多的替代之一,但是跟中国的购买力相去甚远,去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贸易额为123亿美元,而欧盟进口额仅为16亿美元。预计2018至2019年度欧洲对美国大豆需求量约为1,530万吨,还不到原预计的中国购买力的六分之一。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开打贸易战而招致中国反制措施,给美国农民带来的大豆销售损失以及对特朗普自身和农业州共和党议员们的政治压力,是欧洲无法缓解的。
文章还引述美国《琼斯月刊》指出,美国大豆约占欧盟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即使欧洲增加进口,对美国大豆出口的帮助也有限。如今,在欧美外贸谈判和美国财政补贴背景下,美国大豆价格虽回升至每蒲式耳8.59美元,但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分析认为,除非大豆价格能上升到每蒲式耳10.05美元,否则美国豆农们依然没法盈利。
文章最后指出,对美国豆农而言,他们需要稳定的出口市场而非政府的救济支票,而特朗普政府给他们寻找的欧洲新市场,根本没那么大的胃口可以吃下被中国拒绝了的大豆。对美国310多万农场主而言,他们几十年来打拚下来的中国市场正在失去,这是靠救济支票根本弥补不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