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日本将于4月1日公布新年号\网络图片
据共同社报道:距离日本发布新年号的4月1日还剩一周时间,日本政府正式委讬多名专家斟酌考量候选项的工作迎来最终阶段。日本年号出自中国古籍一直是惯例,而本次还有源于日本古籍的候选方案。此次支持首相安倍晋三的日本保守派人士也极为期待日本古籍入选,因此可能出现源自中日双方古籍“双重出处”的情况。
官房长官菅义伟24日就新年号表示:“3月14日向考量年号的各位进行了正式委讬”,透露已正式拜讬多名专家进行斟酌。内阁官房的负责人13日在参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说明称,委讬对象包括“拥有日本文学、中国文学、日本史学、东洋史学等相关学识的人士”。
谘询专家保密
而对于所委讬的专家的信息,日本政府则选择保密。菅义伟在25日的记者会上表示,4月1日公布新年号之后也不会公开委讬考虑方案的专家姓名。至于专家究竟来自哪些领域,他也只是称“不便具体透露”。
1989年1月“平成”改元时,政府正式委讬专家是在昭和天皇去世的当天。当时的最终候选方案有“平成”、“修文”、“正化”,经专家恳谈会和众参两院议长等的意见征询,最终在内阁会议上决定使用“平成”。“平成”年号出自《史记》和《书经》两部中国典籍。而当时三种方案的提出者至今仍未公布。
日本的年号中能确认出处的都取自中国古典,但此次支持首相安倍晋三的保守派等人士,则非常期待日本古典首次入选。不过,日本古典的研究者介绍称:“日本古典中也有许多由‘汉文’(古汉语)写成的作品,究其根源都来自中国古典。越是有格调的作品这样的倾向越强。”例如,奈良时代编纂的日本最古老的汉诗集《怀风藻》被认为有许多出自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古典诗文集《文选》。用汉文书写的《古今和歌集》序文“真名序”中也有很多引用自《文选》及中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
年号不可或缺
对于年号出处究竟是否一定要来自中国典籍,“日本财团”会长笹川阳平则希望政府不是引用中国古典,而是以日本的思维,选出一个让年轻人抱着梦想和希望的新年号。
笹川表示,中国在二十世纪初曾出现赴日本留学的热潮,超过6万名中国年轻人在日本学习。他们将“日制汉语”书写的日本书籍译成中文,向祖国介绍了西方文明,因此中国也大量使用日制汉语。例如“人民”、“劳动者”、“时间”就是例子。日本从中国引进了汉字,汉字成为日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中国如今如果没有日本创造的词汇,也同样难以交流沟通。他认为,日本作为独立的文明国家获得世界肯定,“所以必须以四书五经等中国古典为出处”的看法没有说服力,不需要一直借助邻国的智慧。
此外,由于日常生活中多用公历,有意见认为已经不需要年号。但笹川表示,年号是如今其他国家不存在的制度,一说起“明治”、“昭和”,就容易浮现时代印象,有助于理解各个时代,对日本人而言不可或缺。
两套纪年引不便因循传统未废除
图:3月12日,日本明仁天皇在东京皇居举行仪式,向先人报告即将退位\法新社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的正式文件,包括行政文件都以年号为正式用法,但普通人在生活中却使用公元纪年,两套立法共存带来一定不便,但日本却因循传统,一直未废除年号制度。
日本人对行政文件采用年号一事已经习以为常,不会觉得别扭,但的确存在不便之处。公司的文件、日常会话、撰写报道和书籍时,大多使用公历。与外国人接触时的会话当然也使用公历。
日本事业构想大学院大学副教授铃木洋仁认为,日本之所以至今未废除年号,是由于缺乏主动废除的强烈理由和契机。虽然这是消极的理由,令人不能完全认同,但一直原封不动地使用古老的东西可以说是日本人的特点。
世界上最早的年号是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宣布的建元。而日本最早的年号是“大化”(公元645-公元650年)。自那以后,直到现在的“平成”,日本一共使用了247个年号。明治时代以后,日本实行“一世一元”制,也即新天皇继位时年号才随之改变。在明治以前,只要发生喜事和灾害等重大事件,同一位天皇也会更改年号。
截至目前,日本的年号在形式上由天皇决定,在明治时代的《明治宪法》中也有明确规定。但在二战以后,年号没有了明文规定。虽然年号继续得到使用,但日本1979年才制定出《年号法》。从这时开始,日本确立了年号根据政令由内阁总理大臣决定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