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辐射”的迷你剧《切尔诺贝尔》
最近热播的HBO迷你剧《切尔诺贝尔:伤心的儿童》(下称《切尔诺贝尔》)开播不到一个月,便以9.7的高分攀升至IMDb电视剧历史榜单第一名。这部由英美合拍的电视剧,通过真实刻画苏联一九八六年切尔诺贝尔核电厂的核子反应炉破裂事故(下称“切尔诺贝尔事故”),将个体叙事与宏观视角相结合,带领观众再次呼吸、感受这段历史。
大公报记者 徐小惠
切尔诺贝尔(又译:车诺比)事故是历史上首例被国际核事件分级表评为第七级(最严重)事件的特大事故,事发后,核电站工程师和负责人对真实情况隐瞒,政府官方反应迟缓,最终造成了大量伤亡以及巨额经济损失。但由於官方发布的信息太少,以及对少量放射线尘覆盖地区造成影响的不确定性,对此事故造成的具体伤害,莫衷一是。
隔着屏幕 仍感震撼
本剧之所以受到全球观众的欢迎,最大的魅力在於“真实”。导演Johan Renck曾执导过《绝命毒师》系列以及《行尸》的第一季,对於氛围的烘托与把握十分精準,《切尔诺贝尔》中的恐怖场面太真实了,它是空气、是气味、是颜色,一再入侵我们的感官。一如幸存者们后来所描述的那样,带着辐射粒子的雨水在阳光下变成黄色,带着金属的味道,滴在消防员的嘴上,浇灌着每个人的肉体;反应炉中释放出的危险元素——铯,随雨水流动,颜色如墨般,闪闪发出光泽……镜头毫不避讳地直视受到辐射的消防员们,特写他们当晚面部出现红斑,几天后全身水肿,从头到脚胀得斑斑驳驳,成为一个个带有高浓度毒素的放射性生物体的样子。电影网站IMDb上,不少自称经历过这场灾难的网友都评价其对历史还原度极高,豆瓣则有热评称“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辐射”。这些由细节处爆发出来的极度真实的恐怖,变成一种强烈的死亡威吓,引发观众对科技带有破坏倾向的未知性的反思。
而本剧对於这种“真实”的塑造,除了得益於导演老道的镜头语言外,也受益於故事的讲述方式,它将个体叙事与宏大叙事相结合,让观众得以更好地感知这段历史。本剧有两条主要线索,其一是消防员与妻子的爱情,这段故事来自非虚构文学作品《车诺比的悲鸣》,是一段典型的个体叙事;其二是两位苏联科学家寻找事故真相的过程,其间除了向观众比较完整地呈现苏联政府自下而上对待危机事件的反应态度外,也展现了苏联人民在这场科技灾难裏英勇、不畏牺牲的行径,当中不失宏大的叙事方式。
个体+宏观 还原历史
近几年来,个人叙述历史越来越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欢迎,非虚构文学成为热门的文学分类。《车诺比的悲鸣》的作者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白俄罗斯作家斯维拉娜.亚历塞维奇,当年诺奖给她的颁奖词为:“她那複述写作法的作品,为当代世人的苦难与英勇树立了一座纪念碑”。亚历塞维奇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写成此书,她採访了事故的当事人,包括消防队员、清洁工、政客、医生、物理学家和普通公民,从他们的视角出发,以个体叙事的方式,平实又细腻地描绘了灾难带给普通人生活的孤独与疼痛,探索人类命运的宏观主题,充满对未来的预言性。记者日前採访了纪录片导演、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副教授魏时煜,在谈到口述历史的好处时,她提到,“很多人第一次做口述历史的访问时,第一印象是,历史变成活的了,因为面前还有一个见证人。”她强调口述历史是最原本的素材,“这是人类知识和历史传承的方法。”电视剧大量借鉴了《车诺比的悲鸣》中当事人们口述的文本,比如核子爆炸的瞬间,天空如彩虹般,五彩缤纷、明亮美丽,人们抱着孩子跑到阳台上讚叹这奇幻的景象;消防员的妻子事发后来到医院,见到因辐射而面目模糊的丈夫,忘记护士“不可与丈夫接触”的一再叮嘱,忍不住同他亲吻、拥抱……这些真实又奇异的景象,让观众更好地从私人体验去切入这场灾难,让灾难中的情感显得更加真实,也更加悽楚动人。
魏时煜此前编导的两部纪录片《金门银光梦》和《古巴花旦》亦都是以个体叙事的方式反映时代变迁,在香港上映期间都获得了不俗的反响,她说这种叙事方法的好处是“找真人来讲自己人生中遇到的历史、政治、文化事件,比空谈一个时代是什麼样子的,更容易让读者或观众结合自身的体验”,因为个体叙事可以呈现出个人成长的轨迹,这种轨迹其实是生命的过程。“生命的过程是共通的,但每个人的故事都会受到大时代背景的影响。通过一个生命的过程去看一个大的背景,大家比较容易体会以前的时代是什麼样的。”
而剧中对於两位苏联科学家寻找事故真相的过程的描绘,则更接近很长时间以来,佔据主流历史书写方式的宏大叙事手法。政府面对责任的推诿,科学家对真相的坚持,消防员们踩着石墨灭火的敬业与得知被辐射照到后依旧毫无怨言的爱国,核电站工人为了人类的命运自愿走进反应堆下的起泡池、按下自己五年后可能死亡的倒计时,一切充满了宏观视角下对真相、对家国、对人类的情感。面对当下个体叙事方兴未艾,许多评论者将个体叙事与宏大叙事间的关係视为一种对抗,彷彿非此即彼,个人的历史与时代历史间似呈水火之态,魏时煜认为:“其实用不着对抗这麼强烈的字眼,而是他们(个体叙事)更重视自己的主体性,更重视自己的体验。”《切尔诺贝尔》这部剧在口碑与收视上的大获全胜告诉我们,两者也许未必是对抗,历史从来都不是只允许一种声音发出,个体叙事与宏大叙事之间的互相补充,会让人们看待历史的角度更全面、更敏感。
下期“文化观澜”将於6月13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