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国际 > 正文

俄乌媒体:港人生活在无边恐惧中

2019-11-16 04:24:3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暴徒向红隧收费亭投掷燃烧弹\美联社

  随着香港街头形势的恶化和暴力升级,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的俄语媒体已从最初偏中性化的词彙和表述,转向了对负面和暴力行为的认定,“香港大学和学校关闭”、“示威者在地铁站使用燃烧瓶”,相关文字和图片报道不断加深俄语地区媒体受众对香港暴力示威乱象的了解,有俄媒感慨,香港民众正生活在无边恐惧中。\大公报驻乌克兰特约记者 张 浩

  “他们聚集在加油站附近,从那裏获得他们用於製造燃烧弹的汽油。周边设置了路障,抗议者称,一旦警察接近,他们就会投掷燃烧弹。”俄媒《生意人报》11月13日在其《香港示威进入失控状态》的文章中,描述了香港示威演变为暴力升级,暴徒不择手段袭击执法人员的混乱景象。文章引述相关消息称:“示威者的行为对香港人民的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人们生活在无边的恐惧中。”

  迷恋乌“革命”令人费解

  藥房门前燃起的熊熊火焰、成群结队向马路扔砖块的蒙面暴徒,以及被暴徒阻停在马路中心进退两难的消防车,俄罗斯《独立报》发布的题为《香港街头抗议持续──大都市持续五个多月的骚乱仍未平息》的系列图片报道,直接撕下了所谓香港街头抗议的文明面纱,展露出了暴力的醜陋与不堪。俄媒《专家》在其《燃烧中的香港》一文中指出,“火车停运了,示威者用路障封锁了大量公路,他们点燃了又一城商场巨大的圣诞树……”,“经过五个月的街头抗议以及示威者与警察之间的衝突,这座城市‘正处於滑向深渊的边缘’”。

  俄新社、俄罗斯之春等俄媒,近期大量引用了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在评论有乌克兰人士前往香港分享广场革命经验一事时表示:“他们(指香港示威者)说希望像乌克兰人一样生活,看看这多麼有趣。”根据俄新社在报道中引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8年香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4万美元,同时期乌克兰这一数据为9000多美元。张汉晖强调说,分离主义者的目标当然不会实现,但他们希望‘生活在乌克兰水平’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其社交媒体上表示,“如果他(指张汉晖大使)定期观看和阅读乌克兰媒体将会觉得更加有趣。乌克兰人是在认真讨论‘像新加坡人一样生活’的前景”。可以为扎哈罗娃的评论做註脚的一条消息是,根据高盛发布的数据,近几个月来至少有30亿美元的投资从香港转移到了新加坡。

  乌媒高度关注香港示威

  从今年6月份到现在,输入关键词“香港”,乌克兰国家通讯社(以下简称:乌通社)网站上共刊载了160余条涉港稿件,平均下来几乎每日一条。乌克兰媒体如此高强度地报道外国一个城市的街头示威十分罕见。

  由於乌通社在香港没有常驻或特派记者,该通讯社的消息主要援引自《南华早报》、香港电台(RTHK),以及BBC、路透社、法新社、德国之声等西方媒体。6月份至今乌通社涉港新闻中只有零星几条原创消息,如8月12日发布的《乌外交部呼籲乌克兰人不要参加香港的抗议活动》,以及8月16日发布的《香港抗议:尚无乌克兰公民受伤纪录》等消息,文中引述乌克兰外交部领事部门预警性建议称,大规模抗议活动恶化了香港的安全局势,导致多个国际航班取消,建议乌克兰公民考虑到香港目前出现的複杂紧张局势,限制在香港境内的活动,避免前往拥挤的地方,不参加抗议示威遊行,採取严格安全措施和遵守在港居留相关规定。

  乌羨慕内地香港发展模式

  另一家虽非官方但却在乌拥有主流媒体地位的《每周镜报》,也对香港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这家以严肃性著称的媒体在报道香港局势时,除大量引用外媒的消息外,尤其重视国际问题专家点评以及相关学者撰稿。

  《每周镜报》见报频度最高的东亚问题专家娜塔莉亚.布德尔斯卡娅在其11月1日发表的《中国龙在香港被烧毁》一文中指出,参与街头抗议活动的“这一代香港人是在香港回归之后长大的,他们见证了中国经济和地缘政治实力的增强”。 同时“截至2018年12月,共有1146家中国内地公司在香港开展业务,总市值达2.6万亿美元”。字裏行间不乏对中国内地和香港投资和营商关係日益密切的肯定与艳羨,相对於2014年广场革命后的乌克兰经济疲软,百业凋敝,外资观望不前,香港和内地之间的发展几乎是乌克兰望尘莫及的样板。

  该作者在研究了香港的街头示威活动形态后也发现,“示威者设法阻塞道路,围堵公共交通站点,干扰购物中心工作,使城市功能全部瘫痪”。在研究了高盛等发布的经济报告数据后她指出,“香港过去五个多月的混乱状况严重破坏了香港的金融体系。由於零售业创纪录的下降,失业率上升和破产,旅馆所有者,小商店和餐馆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自从2009年亚洲经济危机以来,当前香港经济总体下滑的速度最快”。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