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加剧储户恐慌情绪,引发挤兑潮。\法新社
【大公报讯】综合美联社、《卫报》、法新社报道:美国两家银行在短短数日遭遇挤兑并迅速倒闭,社交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引起广泛关注。专家指出,大量引发焦虑和恐慌情绪的贴文在Twitter、WhatsApp等社交平台快速传播,储户争先恐后转移资金;网络银行的普及又大大缩短了提款所需时间,助长了挤兑潮。美国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麦克亨利表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场由Twitter引起的挤兑潮。”
全美第16大银行硅谷银行8日传出债券投资亏损的消息,10日便宣告倒闭。美媒表示,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二大银行倒闭事件,全过程仅48小时;而第一大倒闭事件是2008年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当时这家银行支撑了8个月才关门。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估计,硅谷银行的储户在数小时内取走了400亿美元,占该行存款总数的五分之一。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保罗.默勒商学院教授迈克尔.伊默曼说,这已经不是普通的挤兑(bank run)了,储户提款的速度如同百米冲刺(bank sprint),而社交媒体在事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网银缩短提款用时
从上周三起,硅谷银行爆雷的消息,在各大社交媒体疯狂传播,很多知名投资人在Twitter等平台发表预测和警告。9日晚间,“硅谷风投教父”彼得.蒂尔建议企业清空硅谷银行账户的消息在Twitter疯传,掀起挤兑潮。欧洲投资公司Mangrove首席执行官马克.特卢什奇发文说:“作为董事会成员或股东,如果你现在还不建议你的公司取出现金,那你就失职了。”
知名投资人杰森.卡拉卡尼斯说:“你绝对应该感到恐慌。这是对银行挤兑和风险传染的正确反应。”美联社指出,硅谷银行的客户主要是科技初创企业,该行与科技行业、风投基金等关系密切。这个群体内部联系紧密,且对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格外敏感,受“羊群效应”影响尤其大。听说硅谷银行面临挤兑风险后,人们争先恐后取出自己的存款。
三藩市绩效管理公司Confirm.com在硅谷银行存有数百万美元,该公司联合创始人默雷亲眼见证了恐慌如何在创业公司之间传播。“我们这些创业公司创始人有一个联系网络,通过Slack软件彼此交流。平时这些聊天群组很安静,但那天(9日)所有群组都热闹非凡。”
默雷于9日早上收到了一封简短的电邮,来自一个平时少有交集的投资人,内容只有一句话:“挤兑要开始了,所有人都应该立刻取出存款。”他和同事们火速转移资金。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不同的是,他们不需要到银行门口排队,只需打开网络银行页面。半小时之内,默雷就把每一分钱都转移到了另一家银行。
政府监管面临新挑战
社交媒体上传播的部分信息后来被证实是在误导公众,一些投资人呼吁人们保持冷静,避免增加挤兑风险,但挤兑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Bitcoin Magazine首席执行官贝利12日在Twitter发文称,第一信托银行似乎将于13日倒闭,由FDIC接管。他的言论被很多人转发。
同日,Alpine Fox LP创始人阿尔弗雷德声称,FDIC已经进驻第一信托银行。这些消息加剧了储户和投资人的恐慌情绪,第一信托银行遭遇挤兑,股价持续下跌。然而,截至17日,FDIC并未接管该行。有网友质疑阿尔弗雷德想要沽空第一信托银行,趁乱发财。
社交媒体时代的银行倒闭危机发展极快,政府和监管机构面临新挑战。美联社称,当局或许可以出台“银行假期”制度,允许银行暂时关门几天,让储户和投资人冷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