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考试压力仍难免 教育发展应多元

2018-07-11 03:16:4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昨今两天,本港两个最重要的公开考试:小学升中派位与中学文凭试相继放榜,师生家长固然感到紧张,社会各界对本港教育制度和青少年成长同样关注和重视,媒体和网上的相关讨论亦相当热烈。

昨日率先放榜的小学升中派位,近九成考生获派首三个志愿的中一学位。当然,“有人欢喜有人愁”,部分考生未能获派所选学位,不免大失所望。但升中派位机制是公平的,首三志愿外也还有其他学校学位可供选择,并不是绝望。而更重要的是,“一试定生死”已经被无数论据和事实予以彻底否定,入到名校,学习和成长道路会好走一点,但一般性的中学也未必就不能“鸡窝裏出凤凰”,只要个人发奋努力、家长老师支持,前途一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一样有美好的未来。

特首林郑月娥昨天也以类似说话为考生打气、鼓劲,强调不要因为一次的成绩或结果未如理想就感到沮丧。林太读书出名成绩好,年年考第一、考第二也要“喊”的,但她今日的成就也不全因其中学就读名校而来,多年来贡献社会、服务市民之心和对国家和特区的承担,加上勤奋工作,才是支持她一步步走向人生事业顶峰的动力和原因。这一点是很值得所有年轻人思考和学习的。

今日放榜的中学文凭试,考生有五万九千人,其中日校考生有五万零六百人,而焦点在是否能得列大学门墙。据考试局昨天透露,本届考生考获符合大学入学资格的有二万一千人,而目前本港八间资助大学学位有一万五千个,即考生和学位为一与一点四之比,约三个人争两个学位,竞争仍是存在的,考“够分”而仍然未得大学之门而入的约有五、六千人。

但是,另一方面,本港还有自资专上教育之设,包括公开大学、珠海、明爱及恒生管理学院等,院校可以提供合共约七千个自资学位,也就是说,部分进不了“八大”的考生可以考虑入读自资大学。当然两者无论是办学资源、规模和资历上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是作为资助体制之外的配辅,作为一个年轻人求学问、求知识的场所,自资院校仍不失为一个可行的选择。

但无可否认,无论对学生、家长还是办学团体来说,自资学位面对的是一个困难的局面,包括收费问题。去年林郑特首上任後,宣布每一位自资学位学生可以不经资产审查,每人每年获得三万元津贴。对自资院校和自资学位学生及家长来说,这当然是一项德政;但从教育资源分配角度而言,资助大学每一个学位每年获得的津贴平均达到二十万元,悬殊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自资院校校长会昨日发表一份声明,要求特区政府每年给予百分之三十的直接津贴,以减轻办学及招生方面的压力。有关要求现阶段看来得到应允的机会不大,但从教育模式和发展而言,多元化发展应该获得考虑。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