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撤销“就业许可证” 融合之路无障碍

2018-08-04 03:16:3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国务院昨日公布取消“港澳台人员在内地就业许可”,即港澳台人员今後在内地工作将毋须再申办就业许可证。
 
这是今年以来国家继科研经费“过河”、国家艺术基金惠港等举措後又一重大宣布,而其作用和意义又比其他项目措施更为深入和全面,前者主要是在经费上对科研人员、艺术人才提供资助,但港人在内地工作,即使有单位、企业愿意聘用,还必须要过“就业许可证”这一关,即向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提交雇用机构的营业执照、劳动合同以及申办人的港澳居民内地通行证、学历证明、健康证明等大堆文件,手续相当繁复,办理时间有时长达一、两个月。
 
在此情况下,一些企业为免麻烦而不愿聘用港人,也有本港年轻人因不耐烦等待审批而放弃在内地发展的机会。
 
事实是,人才是发展关键,人才交流则是大势所趋,内地近年致力吸纳人才、鼓励交流,粤港澳大湾区更以“广纳人才”作为招徕,甚至在半年前率先推出了港人免办“就业许可证”的特殊待遇;但“就业许可证”的设置,与推动人才交流的潮流大势是格格不入的,特别是对港人而言,在“一国两制”下,经常强调的是“一家人”,但为何在就业和发展上却又变成“两家人”了呢?这显然是令人费解甚至感到有点“不是味儿”的。
 
直到去年七月一日,情况有了重大转变,来港出席特区成立二十周年暨新一届特首和主要官员就职礼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大会上致辞时提到:“中央有关部门将积极研究出台便利香港同胞在内地学习、就业、生活的具体措施,为香港同胞到广阔的祖国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使大家能够在服务国家的同时实现自身更好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习主席这一讲话,不仅促成、改变了过去不利於港人到内地学习、就业和生活的桎梏,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明确了有关举措的重要意义。
 
科研经费“过河”、艺术基金惠港,以至眼前的撤销“就业许可证”,都不仅仅是为了多给港人一些优惠、多给港青一些“甜头”,而是为了能够令到更多的港人、特别是年轻人可以投身到祖国的广阔天地中去,在神州大地上找寻机会、施展才华和贡献国家,从个人自身发展到国家建设所需两个层面体现“一国两制”的优势,并通过工作实践进一步认识国家、了解国情,从而加强今天作为一个中国香港青年的认同感、荣耀感和责任感。这种设身处地的经历和体验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对个人思想、感情和认知方面的成长更是千金难买。
 
有关取消“就业许可证”措施的出台,肯定会大受欢迎和取得正面效果,但在实行上可能还需要有更系统和细致的做法配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