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在珠海市口岸区大楼,随着习近平主席一声“我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全长五十五公里、连接港澳两个特区和内地城市珠海的跨海大桥正式落成开通,从此粤港澳大湾区连成一体、伶仃洋天堑变通途,我国桥梁建设工程也以举世瞩目的亮丽成绩向全世界交出了一张新名片。
港珠澳大桥由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南下主持开通仪式,意义重大、振奋人心。昨日上午,习主席在巡览大桥时,乘车来到水上桥梁和水下隧道衔接的东人工岛,登上眺望台,并在那里会见了大桥建设者,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代表。习主席在讲话中形容大桥为“国之重器”,对大桥建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习主席指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
事实是,对港珠澳大桥工程质量、工艺技术水平以至全体大桥建设者来说,“国之重器”四字可说是最贴切、最恰当的形容。大桥兴建时间前后历时九年,其间创下了多个“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大桥设计使用年限为一百二十年,居全国桥梁之首,在建造上更是我国交通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在研究和建设过程中,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应运而生,在多个领域填补了中国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空白,诸多施工工艺及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包括攻克了外海深埋沉管隧道结构设计和安装等世界级技术难题,令最初曾开出一亿五千万欧元“天价”顾问费的外国专家团也为之惊诧和叹服。
而在设计、兴建和管理过程中,港珠澳大桥还首创了“三地两制”以至“三地三制”的合作模式,大桥主要工程当然是以国家团队为主体,但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也作出了相应的贡献,而且在各自的基建部分克服了不少困难并取得突破,为未来的基本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中,如香港口岸人工岛东侧约二十公顷土地将用作屯门与赤鱲角连接路的南面出入口,将港珠澳大桥与香港国际机场、北大屿山及屯门等地区有效相连,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助力“明日大屿”等未来发展规划。
港珠澳大桥是基建桥、交通桥,但更是“同心桥”。大桥要解决的不仅是三地人员、车辆和货物的流动需要,更是推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至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整体大局的一道金桥。
大桥开通后,来往珠海与香港赤鱲角机场的行车时间由四小时缩短至四十五分钟,到达香港货柜码头的时间由三个半小时减至七十五分钟,在高铁通行、大桥开通,以及另一深圳新口岸莲塘香园围不久建成启用之后,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将不再是一句愿景或空谈,将会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香港特区在金融、贸易及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上的优势将会进一步彰显,港人的创业天地也将从此跳出鲤鱼门。
眼前,更重要的是,除了“桥通路通财通”之外,港人社会将会从大桥的建成通车体会到些什麽?买一张“直通巴”车票登上大桥是容易的,但要真正明白到个中深意却非易事。大桥确实就是一座“同心桥”,港人社会特别是年轻人,如果不能从大桥建设中真正体会到今日国家强大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可贵,体会到中央对香港特区的一贯关爱与支持,体会到今天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光荣和自豪,那麽,大桥的意义可能就真的只限於是一座桥而已。
但是,历史发展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回归已经二十一载,今天,香港特区的一切优势和作用,只有连系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整个国家发展大局,才能找到真正的立足点和新的亮点,才能既照亮湾区、也照亮自己,否则,画地为牢、故步自封、敝帚自珍,被边缘化只会是早晚之事。一条港珠澳大桥从当年的提出、兴建到今天的落成通车,就是最有力的警醒和启示。四十年前,港商“合和”胡应湘提出兴建香港通往珠海的大桥,本是合理可行建议,但英国人不瞅不睬,中央则无力为之,大桥只能成为一个空想。但今天,八十三岁的胡应湘出席了大桥开通仪式,感动得只能不断重复说“伟大、伟大”。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港珠澳大桥在国家全力支持下已经成功架设、顺利开通,眼前巍峨的大桥在呼唤着港人特别是年轻人拿出眼光、勇气和决心,踏上大桥、进入湾区、融入全国,勿负中央、勿负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