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五项措施惠影业 拓展合作有可为

2019-04-17 03:17: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国家电影局为进一步支持港澳电影业在内地发展,昨天宣布出台五项新措施,全面放宽港澳电影业进军内地市场的限制。新措施受到香港特区政府及电影界的热烈欢迎,对业界未来进一步展开合作充满憧憬。

五项新措施包括:(一)香港人士参与内地电影业製作不作数量限制;(二)对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在演员比例及内地元素上不作限制;(三)取消收取内地与香港合拍片立项申报费用;(四)香港电影及电影人可报名参评内地电影奖项;及(五)香港电影企业在港澳地区及海外发行推广优秀内地电影和合拍片可申请奖励。

正是“唔讲唔知”,不是看了昨天出台的五项新措施,不少市民以至电影“发烧友”大概还不知道,原来过去港电影公司、演员到内地拍片有这麼多的限制,如每部合拍电影规定内地演职员要佔三分之一或以上,以至影片男主角如用了香港演员、女主角就一定要用内地演员,一些台前幕后人员甚至要“隐姓埋名”、匿名拍摄,以至薪酬被压低。

毫无疑义,五项新措施的出台,是支持本港电影业发展的一支“强心针”,对内地电影产业和市场来说,同样也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要两地业界衷诚合作、运用得宜,的确可以营造出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大好局面,推动国家整体电影事业向前跨进一大步。

事实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内地逐步放宽对香港电影业的“准入”要求,大批本港影视界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北上“揾人仔”,长年在横店拍片的演员、导演、武指等台前幕后人员留在内地的时间随时多过留在香港。这种合作关係产生的当然并非部部大製作或好片,但也催生了如《功夫》、《一代宗师》及《红海行动》等在两地均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说明两地电影界的确存在各擅胜场和优势互补的地方,特别是内地十三亿人口的市场,港业界真係想都“流晒口水”,而港产片的桥段、动作及内容的搞笑及刺激,往往也会为内地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官享受,一些周星驰式对白甚至成了内地青年的“潮语”。

昨日出台的五项新措施,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劃”的进一步落实,目的就是支持香港电影业发展及推动两地融合,而前者的作用尤为明显。近年本港电影界的发展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在题材、资金、人才、製作和观众层面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特别是市场和“卖埠”方面,“韩流”影片大量抢佔市场,内地一些高成本大製作港产片也难望其项背,近年扶持电影业界生存发展已成了摆在特区政府面前的迫切议题。

当然,今时今日,资金、市场、科技、人才都是电影业的生命线,缺一不可,但说到底,先要有一个好的剧本才会拍出一部好的电影,如何有计劃地培养编剧人才,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出感人至深的题材,才是电影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之道。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