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 | 趁热打铁破解房屋难题

2019-12-31 04:23:1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继恒基及新世界相继表态捐地兴建公屋及社会房屋后,会德丰昨日亦宣布以象征性租金,借出合共逾五十万平方尺的土地,兴建过渡性房屋,预计可提供二千个单位,租期八年。接连有发展商表态愿意捐地或租地是好事,受到社会欢迎是很自然的事。政府应该因势利导,打破常规拓展土地,也只有破解房屋问题的死结,真正落实安居乐业,香港才有重建和谐社会的希望。

香港居住问题早就是“老大难”,无壳蜗牛望楼兴叹且不说,即使是有楼一族,其实大部分人的居住空间也相当逼仄,与深圳、新加坡等地相比,香港人均居住面积少得可怜。早前有调查显示,香港九成单位在六十平米以下,这对富裕的香港社会而言,简直是一种耻辱。记得回归之初,国家领导人已再三提醒香港社会存在深层次矛盾;约十年前,又有中央官员警告房屋问题解决得不好,很可能由民生问题演化为政治问题。如今回过头来看,真的是不幸而言中!

持续逾半年的黑色暴乱堪称深层次矛盾的大爆发,既涉政治因素,更有经济及民生问题,房屋问题是其中之一,教训不可谓不深刻。近月来,发展商相继表态愿意配合政府解决房屋问题,部分商家更进一步表达捐地或借地的意愿,引起全城关注。尽管不乏抱狐疑态度的舆论,但不管捐地之举是“良心发现”,还是“公关需要”;不管是“魔鬼在细节中”,还是“空有表态,细节欠奉”,发展商愿意“真金白银”拿出私有土地来发展,对解决房屋问题有所裨益,都值得鼓励,而且是多多益善。

当然,房屋问题是特区政府的重中之重,单靠发展商的“善意”及“捐地”方式来解决是不现实的。市场问题,始终还要通过市场手段来解决,但这不代表特区政府不可以主动采取措施。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样,香港并非没有土地,而是眼前有地动不得。历届政府要麽过分迷信“市场万能”,死抱“小政府大市场”的老皇历不放;要麽屈服於各种压力,而自我设限、画地为牢,结果就是拓土寸步难行,房屋问题愈演愈烈,激起民怨,更惹来“官商勾结”、“施政倾向既得利益集团”的批评。

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香港是法治之区,特区政府的法律百宝囊中其实有许多宝贝,关键在敢不敢使用,如何使用。以《收回土地条例》为例,就被视为一柄“尚方宝剑”,政府大可引用这个条例,征收发展商位於新界的农地及棕地。目前光是抛荒“养蚊”的新界农地就多达一千公顷,这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若全部用来发展,足以满足未来十年的香港房屋需求。

能力愈大,责任也愈大。解决房屋问题,离不开政府、发展商、大业主等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而全民支持政府拓土建屋也必不可少。既然发展商表达出协助解决房屋问题的善意,特区政府正好趁热打铁!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