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 | 核酸检测市场不能“无王管”

2020-06-18 04:23:1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粤港澳三地实施互认“健康码”制度势在必行,因此产生庞大商机。本港除了八间获三地官方认证的检测机构外,市面上声称可提供相关服务的机构不少,各种宣传五花八门。这些机构的资质令人怀疑,不明真相的市民随时被误导,荷包损失还在其次,误测带来的后遗症事大。为保障消费者利益,当局必须加强执法,杜绝浑水摸鱼的乱象。

核酸检测问题是眼下市民最关心的热点之一,大公报近日作出系列专题报道,反响热烈,也得到不少反馈。根据读者投诉,记者发现有机构涉嫌在网页误导消费者,声称其针对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准确度高达99.9%”,但事实却未必如此。早前沙田沥源邨有一名男子经过5次病毒检测都呈阴性,到了第6次才呈阳性,所谓高准确率不知从何说起。医疗专家提醒,采样方法、何时采样、何地采样等因素都会影响检测结果,市民不能将实际临床病例和样本的检测标准混为一谈。

还有一些公司打着基因检测的旗号,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声称“非牟利”核酸检测服务,收费较正规检测机构便宜约一半,更毋须医生转介信。但根据有关条例,未有医生转介之下,化验师不能进行为医务诊断及治疗为目的的任何化验,因此有关检测的性质与街头“算命”相仿,不能获得官方认可,当然也不能获得“健康码”。这类检测结果除了“求个心安”,毫无意义。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商家争相加入检测市场,无非是瞄准商机。三地互认健康码计划实施初期,估计每日会有7000个检验个案,意味着每天有至少一千万元的商机。未来通关力度加大,商机更加诱人。有些机构自称“非牟利”,根本就不足信,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某程度上说,这些机构为了“发灾难财”而夸大检测准确率,消费者不仅浪费钱财,还会随时因误测而耽误治疗时机,贻祸家人、亲友及同事,更可能造成社区爆发,这已不是不道德这麽简单,说是谋财害命也不为过。

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香港并没有法例规管这些诊断工具的测试,只能在涉及虚假宣传时,由海关根据《商品说明条例》予以调查及检控,阻吓力有限,这可能是无良商家得以鱼目混珠“博一铺”的诱因所在。因此,政府应考虑在法例方面与时俱进,杜绝那些灰色地带。治乱世,用重典,只有让无良商家感到“痛”,才能保障市场秩序。

市民关心检测机构的可靠性,也关心收费水平。目前,内地城市的相关收费多则二百元,低则数十元,澳门收费为180元,也仅及香港的十分之一,这不是一句“香港的人工成本特别贵”可以解释的。

疫情打击之下百业萧条,失业率飙升,病毒检测不应该成为市民的另一项负担。政府在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也应该考虑优化竞争,让病毒检测变得“平靓正”。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