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 评\健康码有助重构疫情下生活新常态

2020-08-15 04:23: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中央大力支持下,特区政府的检测能力大幅提升,累积检测量已达一百万宗,特首林郑鼓励市民踊跃参加未来的全民自愿检测,愈多人参与愈好。其实,特区政府完全可以在全民检测的基础上再走一步,推出“健康码”,重构疫情下生活新常态。

  全民检测旨在找出社区的隐形患者,切断传播链,这是控制疫情的重要一步。但另一方面,市民不得不面对一个冷峻的现实,就算成功控制这一波疫情,并不代表香港已经安全。地球村时代,只要一个地方有疫情,其他地方都无法置身事外。即使採取最严格的“全面封关”,完全禁止人员来往,依然没有办法阻止病毒的传播。最近深圳在来自巴西的食品包装上检出病毒,足以证明病毒防不胜防。换言之,香港未来爆发疫情第四波、第五波的可能性无法排除。

  疫情反覆,政府只能不断收紧限聚令,市民生活及工作大受影响,学生无法正常上课,经济活动备受打击,这种情况将是人们生活的“新常态”。“新常态”之下,如何将抗疫对经济及社会活动的负面影响减至最低,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内地一早推出的“健康码”制度,就是问题解决方案。这套制度是针对疫区及非疫区的居民,给予不同风险评级,通过手机实施,在出入方面配合以不同的待遇,譬如安全者给予绿色评级,通行无碍;低风险者给予黄色评级,出行受到一定限制;高风险者给予红色评级,必须居家隔离。如此一来,社会上有部分人抗疫,有部分人可以投入正常生活。内地正是通过这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实现了控制疫情局部爆发的同时恢复经济活动,已成为全球效法的榜样。香港为什麼不採取“拿来主义”呢?

  大数据的运用,令“健康码”制度成为可行方案;但也因为对大数据的运用,引发对私隐安全的疑虑,这是香港迟迟无法推行“健康码”的主要障碍。有人建议另外设计一套“健康码”系统,可惜费时失事。其实,健康码制度不等於侵犯私隐,退一步讲,保护私隐再重要,也不可能比维护生命健康更重要。

  事急从权,而不能拘泥不化,否则什麼事都幹不成。如果说,黄色医护拿“行医牌照”为幌子抗拒内地医生驰援,是将小圈子利益置於公众安全之上,冷血自私;那麼以“私隐保护”为藉口,蓄意排斥“健康码”制度,同样是破坏抗疫,草菅人命。

  当年美国发生“911事件”,美国在争议下通过《爱国者法案》,允许政府大规模监察个人资料,足证私隐保护并非“大晒”。反恐可以凌驾於私隐,为什麼抗疫就不行呢?美国能做的事,为什麼香港就不能做呢?更何况,这个与八达通差不多的“健康码”又有多少个人私隐呢?

  应对疫情下生活“新常态”,唯有推行“健康码”制度,才能做到抗疫及恢复经济两不误。只要是正确的事,特区政府就应该坚决去做。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