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 评/优化强积金 完善安老政策

2020-10-06 04:23: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强积金制度推行二十年,争议也持续了二十年。积金局近日表示,现时强积金累计资产突破一万亿元,年回报率百分之四点二,跑赢通胀,认为当年推行强积金方向正确。但工联会的一项调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不满强积金回报低的市民高达六成五。官方及民间对强积金的评价南辕北辙,凸显香港社会老龄化加速之下的后顾之忧。

  香港人寿命愈来愈长,出生率愈来愈低,社会老化问题老生常谈。虽说安老範畴广泛,包括住房、医疗等,但退休后有多少钱傍身无疑是最重要的。特区政府强调安老“三支柱”,分别是个人储备、强积金及综援网,看似三足鼎立,其实都相当脆弱。一般打工仔积蓄有限,最终跌入综援网的是少数人,而大部分人凭藉的强积金回报率形同鸡肋,指望强积金养老根本不切实际。

  鉴於民间对强积金怨声不绝,近年政府作出连串改革,包括允许强积金半自由行、特殊情况下可提前取出、要求基金管理公司降低手续费等等,不能说这些措施无效,但小修小补,改变不了强积金未能成为安老保障的事实,当然也平息不了批评之声。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打工仔换一份工,就多设一个强积金户口,一般人不记得自己有多少个户口,更不知道怎样选择合适自己的投资计劃。事实上,对大部分打工仔而言,金融投资计劃有如天书,只能听任基金公司安排。很多人只知道每月出粮都被扣除强积金,但不去调整投资组合,不整合过多的户口,也不太理会收益是多少,说穿了,就是对这计劃的失望。

  香港是富裕社会,同时又是贫富悬殊的社会,长者贫穷问题尤为突出。有统计显示,平均每五个港人就有一个穷人,而三个长者之中就有一个生活在贫困线下。白髮苍苍仍在做的士、小巴司机的,大有人在;街道上,公公婆婆佝偻着身体执纸皮、推车仔,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外地人来港旅遊,屡屡对香港人的工作精神感到敬佩,殊不知,长者打工不尽然都是发挥“余热”,而是老而无依,不得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安度幸福晚年,对他们而言太奢侈。

  香港人工作努力,拚搏一生,值得有一个没有后顾之忧的晚年。而一个社会对待长者的态度,反映其温度及文明程度。就香港而言,强积金聊胜於无,安老问题悬而未决,这是对社会良心的拷问,也是对政府施政究竟是“为了谁”的责问。西方国家已建立一整套福利制度,这且不说,近年内地在医保、安老等方面着力甚多,成绩卓著,香港没有理由在这方面继续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安老体系亟需完善,不尽如人意的强积金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也早已是社会共识。近日,特区政府宣布即将重推可以“保底”的iBond投资计劃,可见政府完全有能力推出保证回报的产品,造福於民,是负责任政府的应有承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