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 评/痛下决心转变思路全力抗疫

2020-11-16 04:23:1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收紧限聚令措施昨日落实,同时实施强制检测,这是应对疫情第四波随时爆发的必要之举。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强调香港需要制定一套全面、适切有力的应对方案,“外防输入,内争清零”。这是抗疫的正确方向,重要的是尽快採取有力行动。

  全球抗疫逾十个月,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中国内地模式,採取果断措施,通过严格隔离及大规模检测,切断传播链,成功控制住疫情,如今已成为全球唯一录得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另一种是美国模式,抗疫不彻底,并在疫情稍为纾缓时就迫不及待放鬆限制,导致疫情大反弹。目前美国已连续多日新增个案十万宗以上、死亡逾千,欧洲多国也被迫再度封城。事实已经证明,中国模式以较小代价换取最大成果,是抗疫的正确道路,反观西方模式鬆鬆散散,於病毒面前不堪一击,导致了今日的灾难局面。

  就本港而言,处在两个模式之间。疫情未至於像西方那样完全失控,但由於外防输入有漏洞,本地传播链一直未截断,加上市民出现抗疫疲劳,结果就陷入防疫措施收紧、放鬆、再收紧的反覆循环,不知何时是结果,全面重启经济变得遥遥无期。

  总结经验教训,香港必须尽快调整抗疫思维、痛下决心。为达到“外防输入、内争清零”的目标,更全面的检测、定点隔离、接触追踪,都是必须有的常设步骤。单就检测而言,过去採自愿原则,效果不彰,强制检测乃势所必然。另一方面,特区政府要深入民间,理解打工仔尤其基层市民担心失去工作及收入而即使有病症都不愿检测的心理,针对性地提供诱因,鼓励市民参与检测。有人建议,可为隔离及染疫者提供经济补助,免其后顾之忧。政府付出的有限,得到的更多,值得考虑。

  一直有人认为,香港是自由社会,力争个案“清零”难度很大。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有道是“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特区政府需要迎难而上,而不是消极应对。抗疫是香港头等大事,为了控制疫情,再大的困难都要克服。

  揽炒派以涉及个人私隐及侵犯人权为藉口,反对强制检测,听似有点道理,其实大谬。提取深喉唾液,旨在检测有没有染疫、治病救人及保障公共安全,而不是为了其他用途。更何况,私隐固然重要,但不可能比人命更重要;如果命都没有了,私隐还有什麼意义?近日美国传媒狠批特朗普政府抗疫无能,导致二十多万人染疫死亡,是“人道大灾难”,难道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欧美疫情形势严峻,但中国内地恢复经济动力,香港只有“目光向内”,恢复通关,参与经济双循环,才能振兴经济;而为了恢复通关,香港必须满足疫情“清零”、两地居民皆放心的必要前提。这是香港稳经济、保就业、救人命的根本之道,捨此之外,别无他途。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