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通关关乎民心 合理分配名额

2021-12-13 04:27:3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特区政府正全力筹备通关事宜,如何分配通关名额备受各界关注。一方面要看到商务人士对通关的庞大需求,但同时也要照顾到普通市民的恩恤需要。长期病患的父母无人照顾、两地婚姻夫妇被迫分隔、子女缺乏照顾成长出现问题,等等。正因如此,坐困愁城两年,通关乃民心所向。所谓民心我心,对此不能简而化之。政府应积极考虑划出一定的比例,以供有迫切需要的市民申请。合理分配名额,平衡各方利益,对政府施政也是一次考验。

  通关是当前香港最大的民意。港康码从上周五推出之后,短短三天内,就收到超过33万人次申请,逾10万人成功启动账户,足以说明社会的强烈需求。但当下远未到“全面通关”的时候,即便年底前可以“有序通关”,口岸、人数、地域等方面仍然存在限制。在“僧多粥少”情况下,制定优先次序更加必要。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日前表示,政府需优先处理有经济需要的人员往来,包括“有迫切需要进入内地,特别是商务和公务,而他们进入内地的工作亦是与香港的经济息息相关”。相关的政策局局长目前正接触一些过往已属于豁免组别的组群,联系有关商会、专业团体、上市公司等,以协助制定优先组别。对此,香港社会给予了充分的理解,毕竟经济是香港的命脉,让商务人员尽早实现通关,有利于香港推动经济向前发展。

  然而,对商务人士支持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阶层的需求。两年未通关,早已累积了不少社会问题。香港社区组织协会曾举办过一项调查,了解疫情下“封关”对基层家庭的影响,结果显示超过六成认为,当家人有病或有急事时不能前往照顾及帮助,其他问题还包括收入减少及家人被迫分隔等。夫妇分居两地影响感情、子女缺乏照顾成长出问题、家人病重而无法探望、长者去世子女无法奔丧,种种情况令人揪心。

  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需要切实作出回应。当然,通关初期的名额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令所有人都满意,但合理平衡各方需要,并非不可能之事。正如有团体建议,商务人士可以占比例大一些,但应预留三分之一名额予有迫切需要的市民。事实上,诸如探病、奔丧等申请,完全可以提供证明。早前深圳市政府为有“特殊紧急事由”的居民,包括治病、诉讼、应试、处理产业、学术交流、探望危重病人等,开通“绿色通道”出入境,有效做法值得香港借鉴。

  特区政府在抗疫及筹备通关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让商务人士优先通关也是合理之举,但政府可以做的还有很多。“良政善治”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有更大的承担、作出更大的努力、推出更贴地的政策,也需要加强对政策的宣传解释。百姓冷暖,民心民情,做好通关工作,是各界的期望,也是特区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