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果断有效抗疫 坚决“动态清零”

2022-02-05 04:24: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农历新年以来,香港本地确诊个案连日破百,不明源头个案占确诊总数的比重不断上升,人们担心的疫情呈“几何级爆发”、“海啸式扩散”正在成为现实。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昨日举行记者会,承认现时是抗疫两年来最严峻的时候,表示政府坚持“动态清零”目标不变,并推出一系列新举措,包括重设“火眼实验室”、实施“全民快速检测”等。特区政府的抗疫努力值得肯定,但新一轮措施能否发挥效用仍存有疑问。要真正实现“动态清零”,需要更果断有效的举措。

  以“动态清零”为目标,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必须真抓实干的“抗疫之战”。在香港当前疫情极其严峻情况下,必须有强制性的全民检测,才能找出所有社区隐形患者,截断传播链。

  要做到这一点,须解决三大“不足”,首先是检测能力不足。特区政府决定在马鞍山体育馆重设“火眼实验室”,并借助广东省的支持,将每日检测量由现时的15万例倍增至30万例。这无疑是检测能力的一次飞跃,但相对于全港750万人口仍然是杯水车薪,莫说全民检测,分区检测都做不到。在这种情况下,“全民快速检测”可能需要20多天才能完成一轮,无论如何也谈不上是“快速”,同特区政府希望的抗疫“争分夺秒”更是差天共地。

  另一方面,“全民快速检测”虽然弥补了采样能力的不足,但以“自愿”为基础又衍生另一个问题:最终有多少人自愿参与检测?这是一个未知数。前年,香港在中央支持下本有机会实施全民检测,最终“缩水”为自愿“社区检测”,共170多万人参与,今次仍然是采自愿原则。但如果不是全民参加,就无法找出社区中的全部隐形患者。也不排除会有人在检测时故意玩花样,譬如以自来水替代深喉检测等,那么“全民检测”就是事倍功半。香港社会的复杂性在于,并非人人自觉配合政府抗疫,并非人人都希望香港早日走出疫情阴霾,杯葛甚至暗中破坏的大有人在,否则特区政府的抗疫工作就不会波折重重,搞到至今无法通关。

  隔离设施不足是抗疫的另一大掣肘,这个问题至今无解。特区政府早前将竹篙湾隔离期限由21天减为14天,另加7日家居隔离,有人批评这是“削足适履”;最近爆疫的葵涌密切接触者只需居家隔离一周就速速解封,引发更多的质疑。现在,特区政府计划将竹篙湾改为确诊者隔离营,密切接触者全部改为居家隔离,风险会否更大?居家隔离并非新鲜事物,早已被证明只是聊备一格而已,第五波疫情就是因为国泰空少违规引爆,而葵涌邨的“先例”更谈不上安全。一旦密接者全部居家隔离,后果如何不言而喻。

  香港抗疫整整两年,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病毒不认人、不讲情面,它无孔不入,香港实现“动态清零”就必须要有实打实的作战部署,来不得半点侥幸心理。

  说到底,抗疫首先是心态问题,是怎么看待新冠疫情的问题。一些西方国家抗疫无能,一早“躺平”,所谓“与病毒共存”不过是投降的代名词。而内地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是真正将人民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取得了巨大成功。香港社会避免重蹈西方的覆辙,就必须真正对接内地抗疫机制。思想通了,“动态清零”就有希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