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消费券纾缓压力 复苏仍须“清零”

2022-04-04 04:23:1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由本月7日开始,约630万合资格市民将收到新一期电子消费券5000元,这对纾缓疫下市民压力、刺激零售消费市场会有一定效果。不过,两年多来的抗疫经验表明,只有尽快战胜疫情,才是维护经济发展和市民生计的最有效方法;只有在“动态清零”的环境下,消费券才能用得安全、用得开心,刺激经济的效果才能持久。

  今年财政预算案加码派发电子消费券,人均1万元,此举受到市民欢迎。但仅此一项政府库房支出600多亿元。特首林郑月娥日前指出,过去两年间,政府用于抗疫的支出达到6000亿元,这的确是大手笔。回归以来,特区政府秉持审慎理财原则,累积了可观的家底,遇上疫情正好大派用场。有人多次强调:香港抗疫“不缺钱”。这既是香港抗疫的底气,也体现了政府的承担。

  但“不缺钱”只是一个相对概念,特区政府并不是真的钱多到花不完。香港财政储备一度达到1万1千多亿元,相当于23个月的政府开支。但过去两年多来因为抗疫之故开支激增,库房大幅缩水,现在已下降至约政府16个月开支的水平。特区政府预期未来两年都会赤字预算,财政储备可能在数年后跌至12个月政府开支水平,一旦突破这一“心理关口”,影响会十分深远。

  数年后香港库房水平如何,取决于疫情控制得好不好。眼前的情况是,由于第五波疫情失控,香港二月份零售货值重挫14.6%,持续了十二个月的上升势头被逆转;失业率升至4.5%,未来还会进一步上升;首季经济增长极可能是负数,而全年经济增长预测也无法乐观。最令人担心的是,第五波疫情尚未结束,第六波疫情又“山雨欲来”,这意味着香港经济最坏的情况恐怕还在后头。政府为保就业、稳经济已推出六轮抗疫基金,未来可能需要推出第七轮、第八轮……库房流血不止,总有“乾塘”一日。到那时,香港凭什么抗疫?即使市民希望再派电子消费券,特区政府恐怕已经无能为力。

  抗疫需要底线思维,作最坏打算,做最好准备。所谓最好准备,就是总结前五波抗疫的经验教训,一方面尽快补齐抗疫的短板,打有准备之战;另一方面,落实抗疫措施要更坚决、更果断,决不能再瞻前顾后。坚持“动态清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包括提出何时与内地通关在内的明确路线图,市民对未来有了信心与希望,配合政府抗疫的意愿就会更积极。

  抗疫是系统工程,既要顾及眼前,更要着眼长远。香港的未来在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十四五”规划为香港勾勒了蓝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要将这些机遇变成现实,早日与内地通关是前提;而要实现通关,战胜疫情是先决条件。实现“动态清零”,一切皆有可能,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香港经历惨烈的两个月、付出惨重人命代价后,第五波疫情仍处于高位。虽然昨日新增感染个案是连续第三天少于6000宗,但仍不能有丝毫放松。在中央倾力支持下,特区政府负起主体责任,社会各界全力以赴,努力朝实现“动态清零”而努力。未来,凡有利于防疫抗疫的手段都应果断地运用。尽快战胜疫情,不要让人感觉疫情永无了期,才是巩固外资信心的根本之道,才是与内地通关、复苏经济的唯一之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