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调整防控政策 建立长效机制

2022-04-15 04:23:2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继宣布全港学校19日开始分阶段复课后,特区政府昨日公布21日起放宽限制社交距离的细节,这些决定符合社会期待。但市民兴奋之余也有担忧。复课再加放宽限聚,人群聚集增加意味着播疫风险必然上升,会不会导致疫情反弹甚至引发新一波疫情?新一轮放宽能持续多久?新形势下市民如何配合防疫?香港要走出疫情循环反复的怪圈,必须有清晰且长效的抗疫政策。

  过去两年多来,香港爆发了五波疫情,限聚措施收了又放,放了又收,重复了多次。近日疫情终于有所缓和,昨日确诊人数约一千宗,这是两个月来的新低。然而,相对前四波疫情每日最多确诊不超过两百宗个案,现时的确诊个案仍然很多,每日死亡个案亦有数十宗,可见疫情放缓只是相对前几波而言,绝对不能麻痹大意。政府决定分三阶段放宽社交距离,“摸着石头过河”,这是谨慎的做法,但特区政府在全力提高疫苗接种率、呼吁市民做好个人卫生防护的同时,更要防范抗疫政策方面的漏洞,避免重蹈覆辙。

  香港在防疫方面存在漏洞是显而易见的。大公报昨日报道,有确诊者离开指定诊所后在社区游走,有人到餐厅用膳,有人到超市购物,也有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而不是“抗疫的士”。这种“居家隔离无王管”的情况并非个例,播疫风险之高不言而喻。

  香港家居环境不适合居家隔离,这一点早已是共识。前段时间疫情海啸式爆发,一时间找不到足够的社区隔离设施,轻症或无症状者居家隔离,这是现实下迫不得已的做法。但此举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一人感染、全家中招”情况普遍;居家隔离者缺少支援,需出门购买生活物资及药品,相当于在社区游走的“定时炸弹”。现在情况已经不同,在中央全力支持下,香港已建立大量方舱,香港本身也有一些体育场馆被改建为社区隔离设施,可惜的是这些设施使用率并不高。过去是找不到隔离设施,现在是有资源但未能好好利用,且不说浪费资源的问题,关键是如何能发挥有效的防疫抗疫作用?

  居家隔离者需要闭环管理,出门或看诊必须乘搭“抗疫的士”,其必要性毋庸赘言。有关政策一开始得到实施,但随着疫情放缓,已开始变形走样。还有,进入餐厅等指定处所需要扫安心出行及针卡,但现在还有多少人自觉配合?可以见到的是,不少人已有松懈思想,进入有关场所已不再扫码,有关处所也因为担心得失客人,开始采取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

  抗疫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得到正视。有关部门发言人强调,根据政府早前修订《预防及控制疾病规例(第599A章)》,违反隔离令所涉罪行,最高可处罚款一万元及监禁一年。运输署亦表示,“抗疫的士”有350辆,会视乎需要调整数目和派车安排。然而,有政策是一回事,能否落实是另一回事。少数人违反抗疫令没有后果,政策失去权威,就会导致更多人违法,导致抗疫措施都变成形同虚设。

  没有人知道病毒将如何变异,也没有人知道第六波疫情会不会来、何时来,知道的是,香港已因为抗疫漏洞在经济、社会、人命上付出惨重的代价,香港再也经不起折腾了。香港需要根据新形势调整防控政策,不能好了伤疤忘记痛,更何况伤疤还没有好!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