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公帑补贴可救急 发展才能保就业

2022-04-26 04:23: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政府昨日公布“2022保就业”计划的具体内容,向雇主补贴雇员今年5月至7月份的工资,每名全职雇员可划一补贴8000元。有关举措可解企业压力,有助推动经济复苏,受到各界欢迎。但也要看到,动用公帑“出粮”只能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非长远之策。唯有早日实现与内地通关,全力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才是稳经济、保就业的根本之道。

  短短三个月内,本港失业率已由3.9%急增至5%。其实,第五波疫情下香港经济受创之深,失业问题之严重,不必看数据,只要到闹市街头转一圈就能知道。特区政府不断动用库房希望纾缓民困,单是此次推出的电子消费券及保就业计划就耗资近1100亿元。而过去两年以来,政府为抗疫及纾困共拿出了约6000亿元,这是怎样的一个概念?疫情爆发前,香港财政储备约11000亿元,相当于23个月的开支,现在已跌至16个月的开支水平。考虑到未来几年香港将继续是赤字预算,财政储备势将继续下跌,若是跌破被视为“安全线”的12个月政府开支水平,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雇员工资向来由市场决定,但新冠疫情的冲击实在太严重,动用公帑为雇主补贴雇员工资,是非常情况下的无奈之举,政府的一系列保就业政策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不能只看眼前,也要看长远,支出多而收入少,纵然金山银山也有耗尽的一天。公帑补贴不足恃,保就业要靠发展经济,这个道理不说自明。

  控制疫情是经济复苏的关键。最近香港疫情得到控制,单是第一轮放宽限聚措施,饮食业已恢复七成生意;本地游重新开张,也为疫下重灾区的旅游业带来生机。香港疫情若能进一步受控,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放宽措施顺利落实,社会可望逐步恢复常态,百业可望重新兴旺起来。

  客观事实说明,如果香港未能与内地恢复通关,就算所有限聚措施都取消,经济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复苏。最近又有人说,在香港暂时达不到与内地通关条件的情况下,不妨先同国际通关,至少不至于落得“两头不到岸”的局面。特区政府近日放宽国际航班“熔断”机制,加上五月一日起放宽国际旅客来港的检疫时间,被理解为先同国际通关的准备措施。

  若能同时恢复与内地、与国际通关,当然是最理想的状况。如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那么与内地通关,肯定比与国际通关更重要。香港的未来在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十四五”规划确立了香港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角色和重要功能定位,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机遇。其实,外资之所以重视香港,看重的不是香港七百多万人的小市场,而是香港背后的十四亿人的庞大市场。换句话说,一个迟迟未能与内地通关的香港,对外资还有多少吸引力?这些道理其实很多人都懂,但往往受眼前的暂时利益牵动,而无法看清大局。

  香港社会在通关方面一定要有大局意识,只顾眼前蝇头小利,舍本逐末,长远而言只会得不偿失。恢复与内地通关肯定不容易,但条件是创造出来的,是可以争取到的,事实上香港距离与内地通关已不再遥远,需要的是认准目标,再加一把劲。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