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精简程序助上楼 积极变革提效率

2022-06-09 04:23: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房屋问题是香港市民的最大关切,根本解决之道当然是从增加土地供应入手,但精简程序也有助提升效率。房委会资助房屋小组主席黄碧如倡议将公屋拣楼机会由三次减至二次,加快公屋轮转及缩短轮候时间,得到运房局局长陈帆积极回应,表示会以严肃的态度审视。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关部门可以举一反三,进一步研究其他可以提升效率的方法,做到急市民所急。

  特区政府将房屋问题列为重中之重,做了大量工作,但结果却未如人愿。五年前,公屋平均轮候时间是4.6年,现在已增至6.1年,创23年之最,这比承诺的“三年上楼”多了一倍以上,即使是长者上楼时间也达至4.1年,长期等待都未能上楼的并非个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拓土建屋阻力重重,举步维艰;另一方面是公屋编配流程方面墨守成规,效率不彰。

  现时合资格入住公屋人士可以拣楼三次,但“一见锺情”就上楼的是极少数,大部人为了选中心仪的单位,会尽用三次机会。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有关人士放弃前两次上楼机会,有关部门为其编配好的单位就会被空置一段时间,造成资源浪费,直至被下一位人士拣中,这会导致其他人上楼的时间也被相应延长,令整体轮候时间拖长,难以提升分配效率。

  其实房委会为合资格人士编配房屋时,已尽量满足其要求,包括地点、楼层、方位等,拣三次未必比拣两次更为理想。特别是在一屋难求的情况下,拣楼三次不合时宜,若减至两次,有助合资格人士早作决定,早日上楼,也间接加快了整个公屋编配流程,为后来者提供方便。

  可能有人说,减少拣楼次数并不能增加房屋供应,治标不治本。其实,本要治,标也要治,治标和治本并非绝对对立,往往是相辅相成。减少拣楼次数对合资格上楼者并没有什么实质影响,却可以加快公屋流转,让更多人更快上楼,何乐而不为?

  穷则变,变则通。改善公屋编配程序虽然是一件小事,却可以起到好效果。推而论之,既然拣楼的次数可以精简,拓土、建屋的程序是否也有优化提速的空间?发展土地需要经过城规、环评、公众咨询等等程序,短则三、五、七年,长则十年以上,如果遭遇阻力,整个过程随时需要从头来过,更加旷日费时。一再有报道指出,市区一些黄金地皮“晒太阳”数十年,就是被一些“程序”所累。

  候任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施政纲领中明确提出“精简程序多管齐下,提供更多安居之所”,精简程序被正式提上日程,切中了症结,也反映了民意诉求。他还提出一个“公屋提前上楼”的新猷,也是从精简程序着手,就是公共屋邨建设项目中,在交通配套尚未完善而合资格者自愿的情况下,准许其提前上楼。有关计划一旦落实,上楼时间可有效缩减,令人鼓舞。

  解决香港房屋问题慢不得也等不起,需要迎难而上,破格思维。凡是有助加快拓土建屋的计划,凡是有助市民早日上楼的建议,都应该被重视、研究,尽量采纳;一些不该出现的障碍,都应该消除,非如此不足以实现“提速、提效、提量”的目标。市民希望新政府上台后大胆改革,切实“以结果为目标”,有效破解房屋问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