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做好港生内地升学工作刻不容缓

2022-08-10 04:23: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大学联招今日放榜,文凭试考生能否实现本地升学愿望,今见分晓。事实上内地高校在本港招生的结果已于日前公布,今年共有近5000名文凭试考生报读内地高校,创出10年新高,反映港生对内地教育水平的认同、对国家发展前景的信心不断提升。但另一方面,录取过程和结果也反映相关招生制度有待完善,升学支援配套存在不足。特区政府应重视有关问题,加强与内地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衔接工作,全力以赴助港青圆梦。

  文凭试考生在本地升学,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不妨志存高远,进取一些,选择最心仪的院校;第二、第三志愿相对保守,旨在“保底”,其他志愿基本上聊备一格。但如果将本港的填报规则套用于内地升学,风险相当大。大公报近日报道,一名文凭试考获25分的考生,报读内地一所名校失败,而他的一名同学文凭试考获17分,却成功被同一院校取录。原因是后者将该校列为第一志愿,前者则列为第二志愿。人们常说的“一试”定终身,在特定情景下变成“一愿”定终身,不能不说是人生一大憾事。

  成绩较差的金榜题名,成绩较好的名落孙山,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了一些问题。本港院校取录学生采“平行志愿”,即校方不知道考生所填是否第一志愿,所有志愿机会平等,第一志愿失败,还有其他志愿发挥作用;内地很多院校采“顺序志愿”,即只看考生是否将该校列为第一志愿,若非如此,基本上不去理会。这就意味着,若第一志愿未能录得,其他志愿也可能“白填”。

  回内地升学港生面对的另一大困扰,是无法根据成绩修改志愿。按规定,三月份就要填志愿,选择心仪的院校和专业,但文凭试四月才开考,七月公布成绩。一些所谓“学霸”的尖子生,多将北大、清华等内地名校列为第一志愿,如果考试发挥正常,很大机会得遂心愿,但若考试“失手”,进入第一志愿的机会渺茫,却苦于没有修改志愿的机会,徒叹奈何。

  由此可见,回内地升学不仅要看成绩,更要看志愿,填志愿是专门的学问。港生若不了解内地规则,所在中学又帮不上忙,就非常“蚀底”。还有,近年内地为改善香港收生制度,允许一间中学的校长推荐八个名额,获推荐者有“着数”,个别学科考不好,可获酌情处理。但不少考生反映不了解有关政策,校方也未能善用,结果是再好的政策也会被浪费。

  连续三年的新冠疫情,也为考生回内地升学带来额外挑战。有考生不幸染疫,未能参加某一科考试,按惯例由考评局给予评估分数,这个分数获本港院校承认。但内地院校未必承认考评局的评估分数,有关学科很可能以“0”分计,整体成绩被拖低。还有,文凭试的5**,香港起码算7分,但内地院校可能只计5分。香港与内地院校在计分方法上未能完全衔接,对本港考生不利。

  中央非常重视香港年轻人的福祉,全力帮助港生回内地就学、就业、创业,近年来推出不少政策,但细节决定成败,在具体操作方面做好配套,才能将政策的好处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特区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应加强对内地升学制度的研究,将港生内地升学辅导有系统地纳入学校教育规划,而同内地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合作更是当务之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