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有必要收紧学校防疫抗疫措施

2022-08-30 04:23:2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疫情快速升温,新学年即将开始,学校防疫工作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学校抗疫责任重、挑战多,教育局已发出一系列指引,让学校、家长、学生有所遵从,接下来需要密切关注疫情变化,及时调整抗疫措施。但校园并非孤立的存在,校园抗疫其实是全港抗疫的一部分,只有全社会的安全,才会有校园的安全;只有人人为抗疫出一分力,学生的福祉才有保障。

  本港确诊个案连日在高位徘徊,前日逼近一万大关,破万只是时间问题。在此大背景下开始新学年,校方和家长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对疫情发展感到忧虑,担心学生安全;另一方面,过去两年多学校无法正常运作,学生是最大的受害群体之一。学校、家长和学生都不希望“走回头路”,再以网课替代面授。教育局为此发出新指引,即维持半日面授,学生每日快测,并在开学前两日实施;接送低年级学生的家长进入校园须扫安心出行,“黄码”家长不准进入校园。应该说,这些指引符合目前的现实,也符合家长和社会的期望。

  但疫情是动态的,教育部门的应对必然是动态的。半日面授是基准,全日授课是目标,这个大方向没有错,但在目前情况下,适当收紧抗疫措施是必要的。譬如需要脱口罩的课外活动,是否需要暂停?譬如九成以上师生打齐两针,就可以申请全日面授,是否需要提高至打齐三针?又譬如在什么情况下,学校需要停止面授?教育部门要有底线思维,做最坏打算,作最好准备。拟定好多套剧本,发出清晰指引,学校、家长和学生有章可循,则不管疫情怎样变化,都可以从容应对。

  校园是社会的一部分,校园抗疫做得好,对全社会抗疫有重要启示意义。反过来说,全港抗疫做得好,校园抗疫也差不到哪里去。过去两年多来,校园疫情不断,但基本上是零星个案,没有出现大规模、连锁性爆发,证明校园抗疫做得好,传播链被迅速切断。仔细观察,学生个案其实并非源自校园,而是从家庭或社会上受到感染,某程度上,校园是受害者。这一事实提醒大家,校园安全的前提,是全社会保持安全;如果社会面疫情恶化,指望校园百毒不侵不切实际。

  所以说,大家关注校园抗疫,更应以身作则,先做好个人的抗疫。这就包括:没有打针或未打齐针的家长,应该尽快打针;若孩子尚未打针或未打齐针,家长应尽快安排孩子打针。“一老一幼”的疫苗接种率较低,是香港抗疫的软肋,尤其半岁以上、3岁以下幼童的接种率刚及一成,必须加把劲。还有,家长每日快测,有助保障孩子安全;若家庭爆疫,学生需要及时上报,让校方快速因应。

  关心学生安全不是一句空话,校园安全有赖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教育部门严阵以待,积极应对,值得肯定。但全社会都有共同责任。特区政府近日推出新一轮抗疫措施,出席8人以上宴会的市民需提供快测证明,但有食客为避快测“六亲不认”,部分食肆也因为“嫌麻烦”和得失客人而抱怨“执行难”。然而,如果不收紧抗疫措施,不控制疫情上升的速度,结果只会人人受害,香港在这方面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为了保障校园安全、学生福祉,为了不走抗疫回头路,全社会必须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渡过难关。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