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装殓交接迎回安葬活动拟于本月14日至17日实施。与过去八次迎回活动不同的是,今次有香港培侨中学的学生参与这一重要仪式,一段尘封已久、可歌可泣的港人爱国故事也因此揭开。当年培侨中学有二十多位同学志愿参加抗美援朝,为国家奉献青春、挥洒热血,他们是国家的英雄,是最可敬最可爱的人;他们的爱国壮举应该大书特书,是香港爱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课。
一九五○年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燃烧到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为了保家卫国,数十万中国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鲜为人知的是,有一群从香港回到内地的学生也踊跃参军。当年志愿军基本上是农民出身,多不识字,小学生已是稀罕,来自香港的学生至少是初中毕业,又懂得外文,因此被国家当成“宝贝”看待。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亲自欢送他们,多人被安排在司令员彭德怀身边工作,也有人从事后方的交通运输工作。
战争是残酷的,即使不在战斗最前线,也时刻冒着生命危险。十七岁参军的培侨生马振铎曾接受大公报记者访问,回忆当年从安东前往朝鲜途中,一路遭到美军轰炸,只能白天隐蔽,夜间行军,即便如此,美军投下的炸弹仍在到处闪烁。最艰苦的是严寒环境,大雪纷飞,很多志愿军穿的仍是夏日单衣,有的班只有一双棉鞋,谁值班站岗,谁才能享受这份“奢侈”。早前在港上演的《长津湖》,真实再现了志愿军英勇无畏的壮烈场景。
抗美援朝这一仗,打出了志愿军的威风,为中国赢得数十年的和平环境,使得自诩世界霸主的美军不得不承认“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为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劣势装备取胜?除了师出有名,站在正义的一方,更因为爱国情怀、吃苦耐劳、敢打敢拚、不怕牺牲。这其中,就包括了港人在内,培侨同学参加志愿军这一段英雄事迹,写下了港人爱国的光辉一页。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培侨生不愿扬名,加上港英时代也非常敏感,难以公开宣传,致使英雄事迹几乎湮没无闻。但祖国从未忘记为国家牺牲的英雄,一直在搜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大公报两年前率先走访不少当事人,对此作出报道,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这才有了今年邀请培侨同学参加迎回志愿军英雄遗骸这一环节。事实上,英雄们不敌岁月大多故去,健在的只剩个别,有关事迹必须尽快挖掘、整理、存档,不能再留下遗憾。
无数的事实说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香港同胞从未缺席,一直与祖国同心同行,心繫祖国前途。在今年七月一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记载着香港同胞们作出的独特而重要的贡献。有史以来,香港同胞始终同祖国风雨同舟,血脉相连。培侨生的事迹,正是这一事实的生动写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培侨学生都非常年轻,最年轻的一位女同学仅16岁,在国家危难关头,他们奋不顾身,勇往直前。他们的感人故事是最好的爱国教材,他们的爱国情怀值得港人永远铭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