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家电力公司今日公布来年电费安排,加价早在预料之中,问题在于加幅多少。如果像外间风传的那样,两电加幅分别达1成多和3成多,那将是升斗市民难以承受之重。作为享受政策保护的公用事业,两电在为股东赚取回报的同时,需要尽到社会责任,体恤疫情下民生维艰;特区政府更要当好守门员,不能任由电力公司以国际能源危机为由“狮子开大口”,予取予求。
香港电费由“基本电费”及“燃料调整费”构成,前者体现电力公司的营运开支、固定投资损耗等,后者反映燃料价格变动,以实报实销的方式,由市民向电力公司支付,两者合计就是淨电费。数据显示,由于燃料调整费不断上涨,今个月中电的淨电费升至145.1仙,较年初大升13%,港灯本月淨电费达至186.8仙,较年初更暴升38%,有人认为这反映了国际能源危机的影响。
以三口之家每个月耗电275度计,中电和港灯的用户今个月分别要交390元及417元,比年初贵45元和142元,一年下来电费增加不少。现时市民享受政府的电费津贴,对加电费的“痛感”也许不明显,但当有关津贴于明年5月结束后,电费负担之重将陡然上升。
电力公司事先张扬年底将调整电费,为加价“吹风”。政府官员也提早为市民“打预防针”,指相比欧洲的电费飙升,香港的电费其实不算贵。市民明白加电费将无可避免,但希望政府能尽到把关责任,不能任由电力公司说了算。事实上,影响电费水平的因素很多,如能源结构、能源来源、电费政策等,欧洲能源很大比例来自俄国,且以天然气发电为主,在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影响下,能源价格急涨不足为奇。但香港发电的能源结构相对多元,主要由煤炭、天然气、核电等组成,且没有从俄国进口能源,整体能源成本较欧洲便宜及稳定,亦因此,两者电费水平没有可比性。欧洲的电费贵,并不意味着香港的电费也应该贵。
最重要的是,香港的电力公司享有利润管制协议的保护,不管经营得怎么样,都可以获得与投资规模挂鈎的高利润,处于“旱涝保收”的状态。欧洲及其他国家的电力公司需要激烈竞争并承担市场风险,对香港电力公司“躺赢”只有羨慕的份。
还有人以新加坡的电费比香港的贵一点,来“合理化”香港加电费,这也是不伦不类,因为香港与新加坡在电力政策及能源结构方面也不同。如果一定要比较,就应该多找参照物。正如有立法会议员指出,在两岸四地中,香港电费是最高的,这又该如何解释?
电费加不加、加多少,应根据香港的实际情况和市民的承受能力来决定,而不是看欧洲如何如何。香港经历近三年疫情,百业萧条,中小企艰难度日,打工仔不是冻薪就是减薪,有些更失业。而今年全年经济料将录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电力公司等轮番加价,叫市民情何以堪。
近来香港不断走向复常,明年经济有望恢复增长,但不可能追得上传闻中的电费加幅。特区政府必须展现“牙力”,与电力公司博弈,保障民生,不能再予人施政倾向商家利益的印象。另一方面,香港社会浪费电力的问题一直存在,电费津贴加剧了这一问题。政府推出诱因,鼓励市民节能减排,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