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进修基金”岂能成“移民基金”

2022-11-24 04:23:2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持续进修基金成立二十年来,受惠市民不计其数,同时基金管理不善、被滥用的现象也不断出现。根据最新公布的审计报告,基金存在新增课程登记效率低下、突击巡查不足、课程完成度不高等等问题,甚至有培训机构以“移民铺路”招徕生意,明显违背基金成立的目的。进一步优化基金运作、确保公帑用得其所,必须尽快提到特区政府的日程表上。

  申请持续进修基金宗数近年不断增加,去年超过5万宗,创下12年新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特区政府不断优化相关政策,资助上限由1万元增至2万元,再增至2万5千元,且不设申请次数和年期限制;年龄上限也不断放宽,现时已取消限制,便利了市民申请。另一方面,新冠疫情下,失业率及就业不足问题恶化,更多市民希望有一技傍身,对持续进修的兴趣增加。

  越来越多市民热衷持续进修,不管是旨在自我增值,还是为了提高职场竞争能力,都值得鼓励。长远而言,这有利于推动香港经济朝更高水平发展。但令人侧目的是,有一些培训机构为招揽生意,建议有意移民外国的人士先在香港修读一些实用课程,考取牌照后再到英国找工作。社交媒体平台上常见到类似广告,有些广告甚至打到政府网页上。本港传媒的报道则指出,持续进修基金申请倍升,疫下“工科”赢“文科”,学习洁具维修、机电工程、美甲美容、物理按摩的人数增加,一些人不讳言这是“为移民铺路”。亦有学者表示,时代转变,不少人希望转型成为自由工作者而进修,“无论在香港或海外,都可以在家接活做”。

  持续进修基金来自公帑,申请基金者理当是香港居民、为香港发展服务。如果申请基金是为移民铺路、为他国服务,基金岂不是为人作嫁,变成“移民”基金?目前的制度下,对基金申请并未作必要的限制,这是一个明显的缺陷,需要堵上。正如过去特区政府派消费券,已移民者也有份,每每引起争议。今年政府修改规则,已移民或有移民倾向者,不具备申领资格。在港工作但未能成为永久居民的,则可领取消费券。有关修订合情合理,这些钱来自香港,用在香港,用来刺激本地消费提振经济,提升港人的能力水平。

  持续进修基金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其他问题。审计署调查发现,有3174个未有在资历名册登记的课程,而有关登记将于明年三月底届满。这就意味着,如果在限期前未能完成登记,那么报读有关课程者或无法申请基金,这将打击市民对持续进修的积极性。审计报告提到,目前劳福局处理基金课程登记、续期以及修订申请所需的时间,均较指定时间多一倍以上,导致部分已被终止有效的课程,仍可获得津贴,这是不能接受的。审计报告还批评政府对培训课程巡查不足,而在有限的巡查中,发现超过四成未完成,当局未有要求培训机构提供宣传资料以供查核。监管不足之下,令人担心有培训机构虚构课程,将持续进修基金当成“提款机”。

  审计报告就好像啄木鸟,总能找出各部门运作中的种种弊端,有些问题老生常谈,有些部门几乎年年上榜,但“批评接受、态度照旧”。市民期望政府有关部门以此次审计报告为契机,全面审视基金运作,真正发挥持续进修基金的重要作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