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香港需有更宏观的人口政策蓝图

2023-05-13 04:23:3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人口出生率跌至0.8%,为全球最低。一份最新公布的网上调查显示,在18至40岁没有子女的受访者中,逾六成没有生育计划。香港人口老化问题难见纾缓,这将对香港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关乎教育、安老、住房、劳工政策等方方面面。为今之计,特区政府既要继续创造生育友善的环境,放宽移民政策,更要从大湾区建设、推动资源最佳配置的宏观角度,进一步完善本港的人口政策。

  在香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中,人口结构变化是其中之一。相比30年前,香港社会年龄中位数由31岁增至43岁;男女初婚年龄显著推迟;每千名适龄女性的生育数字由1200多人减至现在的700多人。为鼓励生育,历届特区政府推出不少措施,包括增加子女免税额、为增加讬儿服务、增加侍产假等,可惜实际效果欠佳。上述调查揭示了不愿生育的原因,76.9%受访者归咎于居住空间不足,63.9%指为人父母责任沉重。问及如何提升生育意愿,过半数认为应改善教育环境,或为生育、育儿提供经济支持。

  要有效提升生育意愿,需对症下药。特区政府加大了拓土建屋的力度,随着北部都会区和东大屿填海计划的推进,“地从何来”有了明确方向。当然,拓土建屋不能一蹴而就,居住空间短期内难有实质性的改善。在增加讬儿服务方面,受到空间和劳动力不足的局限。另外,基于纳税人减少及税基狭窄,决定了香港在支持生育方面存在着资源的天花板。在可见的未来,香港将维持低出生率,整个社会越来越变得“老化”,各行各业“人手荒”加剧,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生育率低和人口老化是世界性问题,也是发达经济体的普遍现象,各地鼓励生育政策的效果都不见得好。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外劳、吸引人才,是最快见效的手段。香港在收入水平、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只要在入境政策方面作出一些调整,增加灵活性,找到合适的人手补充并不难,难处在于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如何化解劳工组织对基层“打破饭碗”的忧虑。尤其是,香港房价、租金长期高企不下,引入外援,难免会带来房价、租金及通胀上升的压力。新加坡近来不断提高置业印花税,比香港的“辣招”还要辣多倍,折射了外来资金和人口大量流入导致的副作用,其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但香港毕竟不是新加坡。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任何问题都必须独自面对。香港作为一个直辖于中央政府的特区,有中央大力支持,更有广阔的发展腹地,这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大的底气。特区政府推出高端人才政策,很快就有一万多人申请,八成来自内地;香港缺少医护人手,广东方面雪中送炭,这些就很能说明问题。在解决就业、创业、安老、医疗、住房等方面,大湾区可提供大量的机遇,展现了无限的潜能。香港累积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有了解决的希望。

  特区政府上一份人口政策报告发表于2015年,8年过去,香港的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在“爱国者治港”的新时代,行政主导原则得到落实,行政立法良性互动积极配合,更有大湾区这个重大平台,香港应打开思路,拓宽格局,制定更宏观的人口政策蓝图。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