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加强职专教育有利缓解人手荒

2023-06-03 04:02: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政府拟为运输、安老、建造业输入外劳,引起不少争议。劳工组织直指香港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高,现时的人手荒其实是“假短缺”,应通过加薪吸引年轻人入行。且不论有关意见正确与否,可以肯定的是,依靠输入外劳未必是长久之计,更不用说还存在住房等配套不足的现实问题。教育局推出“先导计划”,让中学生同时参加文凭试并取得职专教育文凭,为有志应用科目的年轻人提供衔接课程,有利人尽其才,有利缓解“人手荒”问题。

  职业教育不受重视,早已引起各界的关注。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昨日聚焦本港职专教育发展,教育局局长蔡若莲指出,财政预算案提出为期两年的先导计划,中学生可在现行文凭试框架下,同步修读职专教育相关课程,并在修毕课程后,同时取得文凭试证书及资历框架第3级的职专教育文凭,拓展他们的职业教育升学出路,职训局正在试点,并与相关学校探讨落实细节。

  这个“先导计划”,反映了政府有关教育改革的思路。这些年来,香港不少教育机构升格且扩大招生,大学学位大幅增加,副学士和高级文凭也可接续大学教育。一些家长想方设法送孩子去海外读书,务必拿一张“沙纸”回来。现时香港超过一半的中学生有机会读大学,这大大提升了香港的教育水平,诚为好事,但大学生多了,愿意进入安老、建造等行业的人就少了。香港司机“老年化”现象常成为话题,原因也是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艰辛的行业,这就呈现了香港“人手荒”的另外一面。

  有作家早前撰文,指有朋友在疫情期间开餐馆,生意不错,香港于年初复常后,本以为可以大展拳脚,不料厨师被别的食肆大幅加薪挖走了,厨师抢手也造就了更好的薪酬待遇,可能比一般的大学毕业生收入更高。

  大学生过剩的问题并非香港独有现象,内地作家余华早前提到某企业招工,应聘者都有大学文凭,更有硕士生和博士生,而这一类的工作,过去的大学生根本看不上眼。他认为大学生应该“脱下孔乙己的长衫”,放下架子,不要自以为文化人就挑三拣四,应该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

  其实,就算大学生愿意从事基层工作,也意味着时间和金钱的损失。这一事实反映出,香港在教育方面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而应该增加职业培训。对年轻人来说,应该根据自己的天赋、特长、兴趣去选择教育和未来的职业。并非每一个人都必须读大学或适合读大学,如果在中学阶段就有职业规划,做好教育衔接,好过千辛万苦拿到大学文凭后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只会虚掷青春年华。

  天生我才必有用。人才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搞发明创造、做医生律师的是人才,好的厨师、发型师、扎铁工人同样是人才,是香港目前最需要、最抢手的劳动力。至于中途停学转为职业运动员的张家朗等体育健儿,更加是人才。在任何一个社会,在塔尖的精英总是少数,大多数人从事的则是一般基层工作,并不需要很高的文凭和学历。

  香港社会需要改变重文凭轻应用的风气,特区政府应该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鼓励更多年轻人“脱下孔乙己的长衫”,脚踏实地,发挥才干。毕竟,最合适的职业,就是最好的职业。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