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社评 > 正文

社评/市民利益无小事 改革破局惠民生

2025-07-05 05:01:2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不少住在港岛南区的市民发现,近半年来特区政府维修道路的速度明显加快,过去往往需要半个月才能完成的工程,如今最快一天就可以“搞掂”。路面维修由“拖拖拉拉”到“坐言立行”,其实反映特区政府在施政中以市民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改革思路渐见成效,政府施政文化不断优化,为市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发展成果。

  港岛南区的香港仔是旧区,道路老化及损毁问题严重,加上车辆出入繁忙,即使夜间安排维修时间也不容易,导致一些损坏路面的维修工程旷时废日,有些工程甚至做到一半就马虎了事,陷阱处处,对过往车辆或路人构成风险,更有长者跌倒受伤的个案,引起居民不满。鉴于负责港岛道路维修工程的承建商持续表现不佳,并有财务问题,合约工程难以为继,路政署去年七月果断出手,委托另一家承建商接手合约期内余下的工程。今年四月,路政署更换另一中标承建商,效果立竿见影。南区的恒常道路检查及一般维修工作安排迅速回复正常。今年首五个月内,港岛南区已完成约150项道路维修工程,较去年同期多出约五成。

  市民利益无小事。路面工程维修效率低下表面上是承建商的问题,实际上是部门按部就班、程序冗长、缺少问责的鄙俗造成。一旦政府重视起来,认真倾听民意,加快审批工程流程,恒常监察工程进展,果断更换甚至处分表现不佳的承建商,情况就会大为改观。今年三月,路政署成立“道路维修策略委员会”,由副署长挂帅,配合“六招”新措施,其中一招是透过同步协商,协助维修工程尽快取得“临时交通措施许可”,道路维修的效率因此明显提高。

  公路既是交通命脉,也是经济血脉,全港十八区公路繁多,日常维修和保养工作非常繁重。引入新科技,可取事半功倍之效。近年路政署积极采取创新科技及推展数字化管理,正在试验中的“激光扫描路面三维影像的路面状况评估系统”,每日能检测200公里的行车道,可以节省四分之一的人手。最重要的是,有关试验收集相关数据后,可以建立起数字化维修平台,成为智慧城市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香港各区在道路维修方面的提速提效提质提量,反映今届特区政府上任三年来致力改革求变、突破创新,已逐渐收到成效。事实上,改革无处不在。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简化企业营商及行政流程,优化企业上市程序,简化公司迁册机制,吸引了大量国际资金流入,今年上半年香港更重登IPO集资额全球第一宝座;在抢人才方面,通过更新人才清单、扩大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及优化输入人才机制,让香港成为国际高端人才的聚集高地;在拓土建屋方面,通过拆墙松绑,简化中间环节,配合以简约公屋、打击滥用公屋等措施,上楼时间不断缩短;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特区政府主动出击,带来了前沿企业、投资、创新理念……。

  行政长官李家超上任之初就提出“以结果为目标”的施政理念,旨在破除不合时宜的政府文化,建立起一切以市民为中心的施政方针。在去年发表的施政报告中,李家超提出“齐改革同发展、惠民生建未来”的发展蓝图。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之际,李家超强调“宁愿做艰难的改革者,不做安逸的停滞者”,表达了推动香港“破茧成蝶”的决心。

  推动香港高质量发展,推动香港加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需要特区政府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作为,不断展现责任担当,改革永不停步。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