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发现一宗基孔肯雅热个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特区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迅速采取行动,有立法会议员建议发起全港灭蚊大行动。事实上,香港有严密的蚊患监察机制,有应对蚊媒疾病的丰富经验,加上市民警惕性高,蚊患是完全可控的。科学防疫、理性应对,香港市民无需过于忧虑。
鉴于近日邻近地区及部分海外国家爆发基孔肯雅热疫情,特区政府一早启动防蚊防疫机制。食环署自上月起已在全港各区展开防控蚊患措施,以降低基孔肯雅热蚊媒疾病的传播风险,包括在输入个案患者住所250米范围内进行病媒调查及针对性灭蚊工作,消除蚊子滋生地。于林木茂盛的地点进行密集式雾化处理,以杀灭成蚊。
本港连日暴雨,造成不少工地出现积水问题,蚊患风险上升。食环署加强巡视,并按照有关法例一共向有积水地盘的承建商发出了22张法定通知书,督促承办商跟进,做好清除蚊患工作,否则可采取检控行动。另外,食环署在全港64个地区设有诱蚊器,监察白纹伊蚊滋生情况,其中启德及蓝田等四区的蚊患达警戒水平,食环署已即时采取针对性灭蚊措施。
康文署是防控蚊患的另一主力军。该署公布,已于辖下康乐场地如大型公园、休憩处、运动场、沙滩、游乐场及文化场地等采取多项防控蚊患措施。包括加强场地巡察、修剪植物及清理花床、妥善弃置垃圾,并清除井盖、明渠、水箱、树洞及盆栽托盘中的积水,在合适的地点施放驱蚊油及驱蚊沙。署方亦在场地设置蚊子诱捕器、灭蚊器等设置,及进行雾化处理杀灭成蚊;并参考食环署提供的白纹伊蚊指数,在指数高地区加强灭蚊。
另外,从卫生防护中心与食环署联动,在诊所及边境口岸设立监察点,严密监视蚊媒疾病动态,到屋宇署巡查楼宇积水,再到地政总署清理郊野蚊子孳生地,各部门已联手构建防蚊除蚊大网,务求将蚊患控制在萌芽状态。
香港是亚热带地区,夏日雨水多,易生蚊患。作为国际化都市,输入病例风险也一直存在。但得力于成熟的公共卫生监察、病例追踪和风险评估系统,香港在防控蚊患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多次有效控制登革热、疟疾等蚊媒疾病。如2008年及2018年的本地登革热爆发,特区政府迅速采取灭蚊行动、环境管理及公众教育,有效控制疫情播散,这些经验为应对今次基孔肯雅热提供了重要借鉴。
从科学上讲,基孔肯雅热引致的严重症状及死亡十分罕见,多数与其他已存在的健康问题有关。对一般健康人士而言,感染后症状轻微,数日或一周内明显改善。但对于一些免疫力较弱的人士、长者及小朋友,出现严重症状的机会相对较大。少数人的关节疼痛症状会持续较长时间,这正是非洲马孔德语“基孔肯雅”之本意──因关节痛而变得扭曲的模样。
白纹伊蚊主要在白天叮咬人,集中在日出及日落前。对于需要野外活动的人来说,在外露皮肤及衣服上涂上驱蚊剂,有助避免蚊虫叮咬。但正如医生指出,没有必要乱喷蚊怕水之类产品,毕竟这些药品带有一定副作用,过多使用或伤害皮肤。
有立法会议员建议,香港应立即展开全港大灭蚊行动,并加强蚊控透明度。未雨绸缪,加强监察,定期全港开展大型灭蚊行动,持续优化香港防控蚊患机制,始终将蚊患控制在较低水平,这是防范蚊媒疾病的根本之道。另一方面,地区团体也要积极配合政府防疫工作,共同筑牢健康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