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政府宣布继续暂缓垃圾收费计划,甚至明言“本届政府任内不重推”,但会通过加强公众教育、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完善回收网络、善用市场力量发展环境基建等手段,在不增加业界及市民负担的情况下,继续推动减废工作。这一表态凸显了特区政府“以结果为目标”的务实作风,展现了对主流民意的充分尊重,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支持。
特区政府去年5月宣布暂缓垃圾收费,非不为也,是不能也。香港在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废物管理等多方面准备不够充分,社会接受度也不足,在客观环境尚不成熟之下强推有关政策,随时事与愿违。早前有大型网络民调显示,逾八成受访者认为现阶段不宜推行垃圾收费政策,并更倾向于政府先完善回收设施,以及加快兴建焚化炉等解决方案。民意十分清晰,特区政府暂缓实施有关政策,正是从善如流。
另一方面,三年疫情困扰、寰球经济低迷加上消费模式的转变,不少行业承受压力,餐饮业、零售业经营尤其困难,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成为当下特区政府的核心工作。继续暂缓垃圾收费,让业界松了一口气。正如有物业管理公司指出,经济压力和人手挑战令垃圾收费不宜在现阶段重推。也有大型饮食集团负责人表示,在原有计划下,食肆分店每月将增加数千至数万元成本,业界难以负担,或加剧目前的食肆结业潮,因此支持继续暂缓有关计划。
但特区政府暂缓有关垃圾收费,不代表不重视减废,恰恰相反,政府从完善配套设施出发,加强了减废工作,也收到了实质成效。统计数据显示,香港每日平均垃圾弃置量从2021年高峰期约11300吨,持续下降至去年的约10510吨,今年上半年更已进一步降至约10100吨,反映特区政府的减废回收措施已成功扭转垃圾弃置量过去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整体回收率亦从2020年的28%持续增至2024年的34%;环保署辖下“绿在区区”去年的回收量亦按年大幅增加60%,今年上半年则比去年同期上升20%。
特区政府同时加大力度推动源头减废,包括落实餐具管制政策,在社会建立起“走塑”共识。今年三月又推出《减少使用包装约章》,既减轻了堆填区压力,也能帮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避免了在减废方面“麻鹰不管管鸡仔”的弊端。
更重要的是,暂缓实施垃圾收费并没有令市民减废回收的意欲下降,反而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意欲。越来越多市民养成了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回收的习惯,并广泛使用分布各区的回收点。事实证明,透过持续教育和奖赏机制,加强对市民的正面鼓励,减废及提升回收率的效果更好。环保署方面表示,期望在市民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持续推动减废回收工作下,未来10年把香港每日平均垃圾弃置量从现时的约1万吨再减少约1000吨,便有望在无需兴建第三座垃圾焚化设施前提下,于2035年实现“零废堆填”的目标。
条条大道通罗马。垃圾收费并非唯一减废手段。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有关政策,实施效果受限于执行环境、社会接受度和配套设施。真正的减废需要从源头的产品设计、中间的消费行为到末端回收处理的全链条管理,综合政策、教育、技术和监管。说到底,特区政府在暂缓垃圾收费的同时,从加强教育、完善回收、增加垃圾处理设施方面入手,在不增加市民负担下坚定零废堆填的长远目标,这是因时制宜的务实之道,终将创造出在减废方面的“香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