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整体失业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但建造业却受多重因素影响,失业率一度高达7.2%,虽然上月回落至6.9%,依然为所有行业之最。要在短时间内大幅降低失业率并不现实,但特区政府及业界仍然有较大空间,从保障本地就业、强化“一专多能”培训,以及增加基建投资等入手,切实化解建造业的困局。特区政府已积极应对,并打出一套“组合拳”,相信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到位,将能有效纾缓就业压力,并逐步优化香港的人力结构。
建造业面临的困境并非单一因素造成,既有整体市场萎缩的宏观因素,也与技术变革带来的冲击密切相关。私人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新投资工程锐减,导致业界开工严重不足;同时MiC(组装合成建筑法)等新工艺的普及,大幅改变传统人力需求结构。据统计,全港约20万名活跃建造工人中,近半为缺乏专才资格的普通工人,其中65岁以上群体就业压力尤为突出。新型建造模式虽增加组装及吊运工人需求,但钉板、扎铁等传统工种从业员若未能及时转型,将面临淘汰风险。
也就是说,要有效遏止失业情况的恶化,既要从提升基建投资的“量”上入手,也要从强化人力资源的“质”上做工夫。
就确保基建工程的“量”而言,特区政府已采取了积极举措。例如,发展局已明确未来4年的基本工程开支将增至每年约1200亿元,同时新一份施政报告额外预留300亿元,用于未来几年推展喉管、街道、码头等中小型工程项目。这些措施不但能直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缓解私营工程萎缩带来的就业压力,更能透过市区重建、北部都会区发展的“拆墙松绑”,吸引私营市场参与项目,为行业培育长期就业发展机会。而随着香港楼市的逐渐回暖,私人楼宇工程也会逐步增加,双重举措之下,整体工程量将能得到有效保障。
就强化人力资源的“质”而言,政府与业界合力已经初见成效。建造业议会推出为期一年的“加强支援及诱因鼓励培训措施”,将“一专多能”与“技术提升”培训计划学额从原先合共1600个大幅增至4000个,针对假天花、电梯等短缺工种提供训练,助力工友“转跑道”掌握新技能。另一方面,过去已有约4万名学员完成培训,逾90%毕业后留任建造业,有效应对人力老化问题。透过相关优化计划,能确保工友凭技能获得稳定就业机会。
一直有声音认为,失业率高企与输入外劳有关,其实当中存在误解。以第九轮输入劳工申请为例,仅批出10宗共986个配额,且全数用于工程后期工序的严重短缺工种,不再批准扎铁、模板等人力紧张情况已有改善的工种。更关键的是,计划下有效配额持续下降,从今年第二季的8016个减至最新季度的7332个,远低于1.2万个上限。确保输入劳工不会抢占本地工友就业空间,只在本地人力无法满足需求时才输入,这是基本原则。
当前香港正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部分行业失业率高企需要高度重视。而从特区政府的应对“组合拳”政策来看,体现了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和灵活应变的思维。既直面当下就业困境,透过培训与基建保障本地工友就业机会,又不回避行业人力短缺的现实,以审慎、精准的外劳策略确保行业正常运转。随着培训措施落地、基建项目逐步铺开,以及输入劳工计划的严格管控,相信本港建造业能顺利渡过短期难关。当然,失业率情况需要密切留意,及时调整优化应对策略,以实现保障本地就业与行业健康成长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