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北京观察 > 正文

怎样造就中国版马斯克?

2018-03-11 14:30:00 作者:马浩亮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汽车专家出身的科技部长万钢,10日在两会记者会上除了大篇幅谈到科技创新之外,还介绍了与特斯拉CEO马斯克加强电动汽车合作的情况。这两个问题很巧合地聚焦到了公众近期谈论的一个热点问题。马斯克旗下的Space X上个月成功发射了全世界运载能力最强的超级火箭“重型猎鹰”,并且将一辆特斯拉跑车送上太空,从太空到地面大放异彩。进而引发的思考是,中国什么时候能出一个“马斯克”?

马斯克集技术天才与商业天才于一身,既站在科技创新的前沿,又能转化成商业优势,创造并引领新的消费潮流。但除了其自身的优势,其成功也离不开背后的环境因素。无论是马斯克还是乔布斯,其成功离不开自由灵活的科研机制以及创新精神、创业启蒙、使命意识的养成。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中,钱老给出的答案是:“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需要从正反两方面着手,既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更要下决心解决科研教育官本位、学术腐败、论文数量导向、僵化评价体系等长期存在的痼疾。马斯克很难按照模式来培养,却可以通过营造环境去造就。

无论在哪个国家,航天都是事关经济与国家安全的战略性行业,马斯克却能够在此领域开闢新的商业阵地。中国尽管这几年军民融合有了很大进步,但民企进军垄断行业尤其是军工领域的各种“玻璃门”、“弹簧门”仍不在少数。并且内地顶尖科学家大部分在公立的科技教育机构,参与商业转化运作的障碍和阻力更多。市场上大量资金无兴趣参与高新技术投资,反而更热衷于急功近利的商业投机和短期炒作。随着军民融合列为最高领导人牵头的国家战略,期待这一情况能够改观。


责任编辑: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