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北京观察 > 正文

巩固“朋友圈” 制衡“退群”

2018-05-29 15:29:23來源:大公網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文丨马浩亮

  德国总理默克尔此次是她第11次访华,成为访华次数最多的西方国家领导人。这直观体现出中德关系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具有相当积极的示范意义。

  默克尔此访,恰逢国际上一系列热点事件交织。任性的特朗普四处放火,一面酝酿对华贸易战,一面再次“退群”,退出伊核协议。在中美双方的艰苦磋商后,贸易争端暂时停火。然而也让世界再次看到了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潜在杀伤力。中德都是与美国经贸联繫紧密的大型经济体,在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方面有“唇亡齿寒”之感,彼此均有合作需求。

  德国是欧洲经济的发动机,在政治和外交上也具有“头雁”效应,中德关系的稳健发展,相当程度上可视作中欧关系的定盘星。两国在全球治理、欧洲一体化方面存在共识。中德加强合作,可以构筑更为均衡和包容性的经贸格局,巩固中欧“朋友圈”,对双方及国际都有利。

  美国借贸易战打压中国的高科技领域,尤其是《中国製造2025》。而在这方面,中国与德国“工业4.0”这几年保持了较为良性的对接。此次中德双方在数字化、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新兴产业领域达成了一系列合作意向。默克尔此次还特别安排参访中国改革开放窗口城市深圳。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其这一安排释放了德国对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支持和善意。近期,西门子等一批在华重量级德企也纷纷制定了参与“一带一路”的规划。

  除了经贸议题,中德在地区热点问题上也有共同语言。特朗普本月上旬强势宣布退出伊核协议,而伊朗下月即将与伊核六国除美国之外的其他五国举行会议。相比经济实力,德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空间较为有限,伊核协议被认为是德国寻求参与解决欧洲域外问题最具标誌性意义的成果,是德国走上世界舞台的闪亮步伐。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给德国带来了挫败感。借此次访问,与中国高层就伊核问题进行沟通,协调立场,商讨美国“退群”后的局势,也是默克尔的重要任务。


责任编辑:齐宾遥
大公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