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北京观察 > 正文

“对话外交”拓开放合作空间

2018-07-31 03:17:33大公报 作者:马浩亮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如果用一个词总结7月份中国外交,那就是“对话”。一系列宽领域、高层次、多元化的对话、会晤、磋商在本月密集举行。譬如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第七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第五轮中德政府磋商、第二十次中国欧盟领导人、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次会晤、第九次中英战略对话等等。
 
这一波“对话外交”的形式和内涵都十分丰富。从级别看,涵盖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等不同层级;从参与方看,既有双边,也有多边,还有“一对多”的机制;从区域看,囊括欧洲、非洲、中东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地缘力量板块,也有金砖国家这样跨越不同区域、意识形态、发展模式的合作平台。
 
概括来看,中国通过这一些外交活动主要实现四大目的。一是加强与相关方的战略理念沟通理解,化解误判猜疑;二是深化拓展互利合作,共享“一带一路”等发展机遇;三是宣示中国对外开放及维护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诚意与立场;四是参与国际秩序构建及公共产品供给。
 
美国挑起的此次大规模贸易摩擦,四处开火,波及各大经济体,引发全球范围内的恐慌和不稳定预期,不啻一次经济领域的“世界大战”。经过几个月多回合的“交战”,美国展现一些新动向。一方面,美国采取“连横”战术,分头与各大经济体接洽,试图构建一系列双边协定,既确保美国的利益和主导地位,又避免各经济体联合起来增强话语权和谈判筹码。
 
另一方面,美国的反覆“变脸”已成常态,胡萝卜加大棒,打一打揉三揉,无非是一种策略性屈伸。对欧盟启动钢铝加税後,忽然又达成缓和协议,以汽车换大豆。美国参议院26日表决通过一项《综合关税法》,同意降低1600馀种进口商品关税,近半商品来自中国。中国外长王毅30日重申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态度是“对话而非对抗”。未来,美国有可能放松对某些中国商品的加税,但同时维持高新科技产品的打压。中美对话之路仍不轻松。
 
目前全球各大经济体和区域集团的纵横捭阖令人目不暇接,各方极力避免在这次全方位博弈中缺席或出局。在这情况下中国“对话外交”具重要现实意义。尤其中美对话暂处停顿之际,保持中欧、中英等对话机制有效运转,可增加在贸易战中攻守进退主动权,防范美国牵制与分化。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