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北京观察 > 正文

北京观察 | 中国需要怎样的“十四五”?

2020-05-18 04:24:29大公报 作者:马浩亮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不寻常之年的不寻常两会即将举行。之所以说2020年极不寻常,一是因为其本来就具有多重特殊意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脱贫攻坚冲刺之年,也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二是因为新冠疫情打乱了原本的发展节奏。

按惯例,今年秋季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研究通过有关“十四五”的文件。因而,今年全国两会面临着承前启后、兼顾长远与当下的多重任务,既要根据疫情适度调整经济发展目标、部署,又要立足改革开放全局,为“十四五”规划汇聚众智,预作更为精准、更具针对性的排兵布阵。

按照正常节奏,在今年顺利实现全面小康与脱贫攻坚之后,“十四五”将在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之下,继续在中高速增长轨道上提质增效、稳步换挡。如今,充分应对“疫后综合症”,将成为“十四五”的重要着力点。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日前撰文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危机”。国内来看,中国经济面临数十年来最为艰巨的压力挑战;医疗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民生欠帐和治理短板凸显。放眼国际,疫情对全球供应链、产业链、资金链带来全方位的直接冲击,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这就要求“十四五”更加有的放矢。一是以更大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应对“疫后综合症”并非一朝一夕,很可能会贯穿整个“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减税降费、改善营商环境,释放市场活力。发挥大湾区等区域经济的牵引支撑作用,继续壮大疫情期间逆势上扬的数字经济等新业态。

二是加大民生领域的补短板、清欠帐力度。充分利用防控疫情的经验与教训,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应急处置、困难群体救助、物资储备供应、就业帮扶体系,提升与经济大国地位协调相称的社会治理水平。

三是扩大高水平开放,做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长期准备。疫情寒冬当前,中国要践行大国责任,加强国际合作,抓住有利时机阻击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浪潮;更要密切关注局势变化,缓释外部冲击影响,在未来的国际格局塑造中占据有利机遇。这将是“十四五”期间的一项重任。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