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北京观察 > 正文

北京观察 | 用民法典抚平社会焦虑

2020-05-24 04:24:25大公报 作者:马浩亮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今年特殊时期的特殊两会,将开启中国的“民法典时代”。孟德斯鸠有句名言:“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裏,每个个人都是整个国家。”民法是社会生活领域最基础的法律,从“摇篮到坟墓”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工作生活,都离不开民法。

从1954年第一届人大开始,中国曾四度进行民法典立法,但都因为制度、观念、技术等原因而搁浅。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编纂民法典”,“民法典”史上首次进入中央全会文件。次年,第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启动,今次终於夙愿得偿。全文1260条,是迄今条文最多也是第一部冠之以“典”的法律。

法律乃国之重器,法典更是重中之重。民法典对几十年来的单行民事法律进行梳理、整合、完善,用法典的体系化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立法散乱、衝突、缺陷等问题。但民法典并非高高在上、不可触摸,而是与普通人息息相关,深入社会运行的毛细血管。

社会的剧烈变化,既带来了异彩纷呈的机遇,也产生了五花八门的焦虑。各种新问题、新风险不断湧现,迫切需要与时俱进的法律来进行清晰界定和保护防範。因此,民法典把握时代脉搏,回应大众诉求。比如,突出强调对各类所有权一视同仁、平等保护,有利於廓清“新公私合营”、“民营经济离场”等思潮的干扰,保障经济健康发展。

对禁止高利贷、预防和禁止性骚扰、保护个人信息隐私、高空抛物追责、见义勇为免责、住宅用地使用权届满续期、科研伦理道德等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均作出了明文规定,有利於保护公民合法权利。因此,民法典既有宏观上的提挈引领意义,又具备微观层面的呵护保障作用。

民法典被誉为“公民权利的宣言书”、“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国的民法典,以法治完善国家治理,抚平社会焦虑。可以说,不仅有高度、有广度、有力度,更是一部有温度的法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