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北京观察 > 正文

北京观察/“韧性城市”的机遇与挑战\马浩亮

2020-12-22 04:24:2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最近,内地不少城市在制定本地区“十四五”规劃时,提出“韧性城市”目标。此前,10月下旬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於“十四五”规劃的《建议》要建设“韧性城市”。这是该概念首次进入五年规劃的顶层设计。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这要求补足地下管网、生活服务、防灾应急等短板,提高公共空间高效利用率,亦是“韧性城市”的应有之义。

  所谓城市“韧性”,是指城市在受到重大衝击时,能够凭自身能力进行有效缓衝、抵禦及修复。这些衝击既包括地震、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也包括大规模骚乱、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公共危机、社会危机等。2020年的新冠疫情,为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带来沉重教训。许多城市暴露出了医疗资源不足、公共系统瘫痪、城市管理失效等问题,概括起来就是韧性不足。

  将“韧性城市”纳入“十四五”,对於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撬动性影响,涉及行政、经济、社会、民生等各方面。在城市规劃与产业布局方面,“韧性”更成为权重更大的衡量指标。城市功能形态要兼顾居住、商业、交通、应急避难等需求。医疗衞生设施、战略物资储备、地下管网的建设,将加码投资,拉动内需增长。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将在“韧性城市”中拥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内地新冠疫情期间,远程办公、电商、网上教育都有了爆炸式增长,对於复工复产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国经济率先回升、社会恢复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这将深度牵引“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升级迭代。

  不过,“韧性城市”建设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十四五”规劃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韧性城市”更是要秉持“以人为核心”的理念。一座城市,即便拥有先进的病毒实验室,拥有大量的医疗机构,但必须依讬人性化管理才能被激活,实现有序运作。这就要求畅通公众意见表达及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渠道,形成官民良性互动与反馈纠错机制。公权力须放下傲慢、懈怠的作派,普罗大众亦应理解、参与、配合,以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守护家园。否则,就会令城市失去韧性,断裂崩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