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纵横谈 > 正文

美两党反华“共识”是怎样炼成的?

2018-11-17 03:16:20大公报 作者:施君玉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美国中期选举后,共和、民主两党力量对比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此结果会否对中美关系产生影响?对此,舆论界的普遍“共识”是:两党在对华认知和强硬应对上已达成“共识”,美对华政策预计不会有实质性调整。

这一“共识”表现在:中国是美主要战略对手,对美霸权地位构成全方位、全球性挑战;对“中国威胁”应作全力、有效应对,否则中国将在可预见的未来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新的主导力量。这一“共识”已被华府一系列文件固定下来:白宫《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定性为“战略竞争对手”;五角大楼《国防战略报告》称美国家安全的首要关切不再是恐怖主义,而是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中俄首当其冲;《核态势报告》则将中俄一并列为美核安全的主要威胁。而在实际应对上,“中国威胁”已超过俄,成为美“头号战略对手”。

美两党反华共识的形成绝非偶然,也非一朝一夕。从一九七二年尼克松访华,到一九七九年中美建交,两个敌对大国因应国际形势的变化,策略性走到一起,但美国内依然对中国意识形态怀有深深敌意,仍有强大势力反对“共产主义中国”,支持台湾。这一认知是超越党派界限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美从中国的改革开放看到了“自由中国”的契机,曾一度乐观地认为可对华分化、西化、同化,可通过“和平演变”对其进行质的改造,支持与华接触成为两党共识。但这一幻想很快破灭,取而代之的是九十年代初期对中国的报复和制裁。但随着美欧亚盟友放松对华制裁,美在九十年代中期重新恢复与中国的接触。进入本世纪初,美借口“九一一”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反恐战争。因应反恐战略的需要,美对华采取了“接触+遏制”的“二元策略”。

奥巴马时期,为应对中国崛起,奥巴马作出“战略东移、重返亚太”的决策,力推以“遏华”为目标的“亚太再平衡”。美官方虽仍将中国视“合作伙伴”,但“遏制”成分远超“接触”,占据绝对上风。在野共和党对此是认可的,两党共识初现端倪。

特朗普上台后,一面力推对华强硬政策,亲手点燃贸易战火,一面以“修昔底德陷阱”为依归,在美国内掀起了一场政策检讨的大辩论。新政府全面否定了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代之以结盟反华色彩更为浓厚的“印太战略”。辩论的结果是,两党在对华外交大方向上取得共识,中美关系“接触+遏制”、“竞争+合作”的传统框架被突破,作为稳定两国关系的“压舱石”的经贸合作被釜底抽薪,两国关系开始步入“全面竞争”的动荡阶段。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