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纵横谈 > 正文

日本在领土问题上的“致命误判”

2019-01-17 03:17:21大公报 作者:施君玉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俄日两国外长就缔结和平条约的首次会谈不欢而散。双方对对方立场试探性摸底的结果大失所望,分歧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成为公开冲突,有日本专家预测,安倍本月二十一日的访俄计划可能被推迟或取消。
 
尽管各方均不看好此轮磋商,但事态闹到公开相怼的地步还是出人意料。也许是安倍“任内解决领土问题”的愿望太强烈,日代表团背负了过於沉重的压力,当听到俄作出与期望截然相反的表态时,本能的失望与愤怒之情溢於言表。实际上,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日本收回领土的机会。一九五六年,是最接近的一次。当时,日鸠山内阁致力恢复与苏联邦交,使日本重返国际社会。斯大林也有意与日结束战争状态,实现邦交正常化。双方就领土、渔业、战俘遣返等问题展开多轮谈判,於当年十月十九日签署了《苏日共同宣言》,约定两国尽快谈判缔结和平条约,待条约正式签订后,苏向日返还齿舞和色丹两岛。但据说,斯大林对返还两岛提出“美军撤出日本”的附加条件。这是日方做不到的,再加上日胃口太大,坚持返还全部四个岛屿,双方和平条约谈判一直未能举行,领土归还也就不了了之。
 
苏联解体后,俄国力锐减,日方再次看到了机遇,提出“经援换领土”主张,并放风说愿意斥资五千亿美元买下四岛。当时,俄亲西方“一边倒”的外交处处碰壁,“休克疗法”又令经济陷入严重危机,叶利钦开始认真考虑日方建议。时任外长科济列夫召集智囊,提出了一个解决俄日领土问题的“五点方案”,包括承认与日存在领土争端、在四岛建自由经济区、实行非军事化、签署和平条约、主权留给后人解决等。但由於杜马和社会出现强烈反弹,叶利钦放弃了卖岛计划,立场转趋强硬,并威胁日若胆敢武力解决,他“不介意日本消失”。日又一次与收回领土擦肩而过。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日本再次看到希望。日利用俄急於打破封锁的心理,主动投怀送抱,倡议经济与领土脱鈎,以期换得俄方回报。为了给签署和约扫清障碍,日方提议双方放弃争议领土索赔权,待俄归还领土后,由日政府补偿原来居住在岛屿上的日本公民。日方认为,现在是俄有求於日,应该会主动迎合日方诉求,在领土问题上显示出足够的灵活性。
 
但是,这是日方的一大致命误判。俄对日的需求远没有日方想像得那般迫切,对日方不时作出一厢情愿的施压感到可笑和愤怒。俄对南千岛群岛的占领,是根据《雅尔塔协定》、《波茨坦公告》等国际公约实施的合法占领。谈判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俄手中,日方种种任性宣示无异於小儿梦呓。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