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热点冷评 > 正文

“格斗孤儿”们重回大凉山了,真正的救援才刚刚开始

2018-06-08 15:54:30 作者:徐孟楠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受外界关注的“凉山格斗孤儿”事件终于在16号画上了一个令人唏嘘的句号。当天,这群来自大凉山的孩子们全部被带回家。尽管是救助“格斗孤儿”,但是现场没有笑声,只有孩子们痛哭的身影和工作人员对逼迫孩子回家的家长的质问。

搏击作为一项国际运动,深受不少人的喜欢,流汗、流血是搏击场上常有的事。但如果是两个14岁的少年,站在铁笼中,赤裸裸的挥拳相向,那样的场面又有多少围观者可以泰然面对?

7月中旬,一段少年们“笼中格斗”的视频被发布到网上,引起舆论哗然。通过媒体的报道,人们才知道了这群少年的来历。

成都恩波综合格斗俱乐部,先后收养了来自凉山州越西县的400多个孩子,训练他们格斗技能。这些孩子多失去双亲,或生活失去依靠,生活与格斗的手套绑在一起。

他们被打上“格斗孤儿”的标签。解救出这帮孩子,成为围观者的心声。而“收留”这帮孩子的“恩波俱乐部”也成了整个事件中被严重质疑的对象:到底打拳这条出路是福是祸?该俱乐部是否具备合法的收养资质?是否有借未成年人从事商业演出来牟利?这些未成年孩子的受教育权利又该如何保障?这些问题一度都成为议论的对象。

最终,孩子们重回大凉山,和他们口中的“干爹”——恩波一样,都没有选择的权利。

在这个事件中,不少人操持着自己的“善意”,认为孩子这么小练习格斗就是不对,认为他们应该都回归学校,当地的政府应该出面接管。从现在的结果来看,这股子民意迎来了胜利,毕竟在这个故事中,他们满怀着善心,让这些孩子脱离了俱乐部中格斗相拼的生活,但是这些“善意”,真的是孩子们所需要的吗?

如何定义“善意”每个人可能都有不一样的标准。在笔者看来,善意不是为了感动自己而存在的,而应该是为了让他人体会人性的温暖。在这个事件中,笔者并没有看到“善意”,只看见很多活在自己世界里,而完全不顾及当事者想法的人,以及人云亦云的装腔作势。

的确,打拳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可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对这些孩子们来说,打拳却是未来人生的出路。对于这些孱弱又结实的孩子们来说,家里没有照顾他们的父母,亲人也没有能力去帮忙照顾,每天吃的最多的是洋芋(土豆),未来的工作无非是打工、放牛或放羊,或者更糟,走上吸毒的道路。至少在打拳时,我们能够看到孩子眼神中透露出的对生活的希望。

  

任何一件事情产生的背后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原因,想尝试解决“格斗孤儿”的问题,首先要了解其产生的原因。“格斗孤儿”是当地贫困、毒品、艾滋病等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据媒体报道,毒品造成艾滋病的泛滥,也让整个地区陷入了贫困;病痛和贫穷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增多以及贫穷的延续,似乎形成了一种恶性的闭环。

没有人愿意走入这样一个闭环,但对于大凉山的这些孩子们来说,这个闭环就是现实。社会本就是有差别的,当都市的孩子在思考今天吃什么的时候,他们想的恐怕是今天什么能吃。那些主张孩子们回家接受教育的人们可能初衷是好的,从根本上来说,他们都相信着社会和政府,相信着这些“格斗孤儿”未来的可能性,也相信着他们所坚持的是保障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只是他们的想法似乎在这里并不适用。对于动动手指就可以“指点江山”的围观者们来说,生活也许是诗和远方,但是对于这些“格斗孤儿”来说,如果不打拳,他们的生活可能就只是洋芋的苟且。

将孩子们接回家只是开始,接下来相关的当事方又该如何作为呢?这不是做几个“当地教育部门安排重返学校”、“当地民政部门安排救助”的承诺就可以解决的。如何让人们相信孩子们从格斗的牢笼之中被解放出来,而没有被重新投入到那个名为“贫困”的牢笼之中?

“格斗孤儿”是凉山地区的问题缩影,增加教育上的投入,保证这些孩子的入学是必要的,更要完善农村“失依”儿童福利体系,弥补其家庭功能(监护)的缺位,这或许是解决“格斗孤儿”生存发展困境的另一个关键。但现实问题是,相关的制度无论是建立还是完善,都还需要时间。对于这些“格斗少年”而言,“解救”或许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救援”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