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内地掀人才争夺战 港需加大吸引力度

2018-05-31 09:59:05來源:大公網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文丨陆文英

  抢佔商机、抢生意我们见得多了,但“抢人”,而且还是明目张胆、不惜工本、不依常规的,你见过吗?这场惊世骇俗的人才争夺战,去年起在内地不同省市上演;这场“大战”更使人看到在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今天,中国继续敢于破旧立新,敢于促进和鼓励人才流动,继续朝着科教兴国目标迈进的决心和勇气!

  各地推优惠政策“抢才”

  这场战事的“第一枪”是由武汉率先打响的:武汉去年春天提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规划,将建设250万平方米以上大学毕业生保障性住房,并出台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专科生4万元、本科生5万元、硕士6万元、博士8万元;重庆亦痛下血本:医学人才最高可拿到700万住房补贴;中央政府全力支持建设成为自贸区的海南,当地亦求才若渴,推出“百万人才进海南”计划,到2020年吸引各类人才20万人左右;西安持续加码,今年3月西安市政府40多家重点单位进京引进急需的高端人才,并推出“全国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可在手机半小时办妥落户西安”的新举措,属优惠的第四次升级;上海也放低身段,唯才是求,近两年上海先后实施12项国内科创人才引进新政,两年内累计引进国内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逾7.5万人,其中重点人才近9000人;杭州面向世界广招才俊,推出7项外国人专享的出入境便利政策,创业资助最高可达1亿元,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在杭就业并享受相应补贴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50馀城市以及山东、海南、江西、吉林、云南等省份发布了人才引进新政,各地为引进所需人才奇谋迭出,令人叹为观止!

  当前的人才争夺大战,是在创新驱动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现高品质发展的创新大潮中,地方政府人才意识日益增强,以人才兴业,以人才强市,争抢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抉择,致使各地纷纷“广栽梧桐树,争引凤凰来”。

  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求才若渴!让笔者不禁想起毛泽东的名言:“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事实上,“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竞争是当今全球经济竞争的关键。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各国纷纷拆墙松绑,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吸引和挽留人才。面对全国中心城市人才集聚的“虹吸效应”,面对各地人才政策和投入比拼的白热化,香港如何应对?

  尽管香港早在2006年已推出“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但由于计划槛高、限制多,导致多年来成效不彰。特区政府亦意识到创科对未来经济的重要性,5月8日宣布为积极配合创科业界在延揽人才方面的需要,以先导形式推出为期3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未知政府是否过分忧虑会有大量内地人才热衷来港,故计划的“门缝”开得很小。首年只计有一千个输入名额;同时计划暂时只适用于在科技园及数码港从事生物科技、人工智慧、网路安全、机械人技术、数据分析、金融科技及材料科学的租户和培育公司;申请公司或机构须向当局证明本港缺乏或不能轻易觅得具备相关技能、知识或经验的人才,以保障香港居民的就业机会;计划又规定,申请的公司或机构每聘用3名非本地人士,便须聘用1名本地全职僱员和2名本地实习生。

  有人形容香港的引进人才计划,是一种设有地点、行业、人数、捆绑性的多重限制引进人才计划,这不是没有理由的。而最重要的是引进什么类型的和专业的人士,政府缺乏明确目标而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以致“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只偏重了文化体育方面专长的人士,而忽略了有利香港发展、有利香港经济转型、有助提升本地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特区政府有意发展高新科技,香港必须将引进人才与建设科创中心以及产业转型结合起来,今天的香港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香港计划“小器”“太保守”

  深圳近十年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功和成效,与深圳集中了全国一大批科技人才与先进的高科技企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一点上,香港和深圳相比又显得落后了。深圳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毫不逊于香港,而海南方面则已公开跟香港叫板竞争人才,宣布香港技术人才可永久居留海南了。香港不应该有点危机感和紧迫感吗?

  香港政府推出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对内地、外地创科人才而言并无什么过人之处,与内地各省市的同类计划相比,反而显得小器和保守。香港是否需要进一步“革去旧例而惟才是择”?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责任编辑:齐宾遥
大公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