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公屋兴建量应与“上楼”承诺挂鈎/柯创盛

2018-07-10 03:16:54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记得林郑月娥还在竞逐特首时,已强调土地及房屋政策是其施政重点,并会致力解决土地供应不足的问题,提出了推出“港人首置上车盘”、成立高层次的专责小姐探讨增加土地供应等建议。一年过去了,私楼市场的升势未休,公屋轮候时间愈来愈长,“天价”居屋不断诞生,充分反映出土地及房屋政策的複杂性和严重性,特首的房屋政策仍未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在上月底,林郑月娥特首一口气“六箭齐发”,推出了六项房屋政策新措施,包括修订资助出售单位的定价政策,不再以私楼售价为居屋定价的参考指标,而以非业主住户的家庭每月入息中位数作参考点;尽快推出“首置”盘;改劃私楼用地以发展公营房屋;成立专责小组协助民间推行过渡性房屋项目;推出“空置税”,对空置的一手私人住宅单位徵收“额外差饷”;修改“预售楼花同意方案”,每次推售的住宅单位数目,均不能少於有关预售楼花同意书所涵盖的住宅单位总数的20%。

  透过上述新措施,有望推动发展商加快推售更多楼盘,或把楼盘由售转租,增加市场上的一手楼或租盘供应,对压抑楼价和租金有正面意义,是值得肯定的。此外,修改居屋定价政策,变相下调居屋售价,也算是回应了民建联一直以来的诉求,值得支持。

  林郑月娥特首近日甚至表示,可研究把新增土地供应中的公私营房屋比例,调整至7成公营房屋、3成私楼的比例。不过,笔者依然关注的是,到底新增的公营房屋土地中,有多少比例是用来兴建出租公屋?公屋轮候能否恢复“三年上楼”承诺?既然居屋售价有一个参考指标,我认为公屋兴建量也需要一个参考指标,以“三年上楼”与公屋兴建目标挂鈎,差多少公屋供应才能达标便增加多少,馀下的便作其他类型的房屋供应用途。

  此外,所谓远水不能救近火,正在轮候公屋的基层市民往往是生活境况最艰难的市民,对於公屋轮候时间愈来愈长,他们的感受最无奈。笔者期望政府为公屋轮候时间超过三年的市民提供租金津贴,以短期措施改善基层市民的生活。  

立法会议员、香港群策汇思主席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