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何以大学一再出现宣“独”行为?\李伟雄

2018-09-04 03:16:4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香港各间大学早前举行开学礼。有学生会会长在致辞时,称香港未来“岌岌可危”,港大新生要有所谓“造反的勇气”,煽动台下新生“永远不应向社会规则和常态妥协”。他称,大学生要塑造社会,而不要被社会塑造,学生终有一日会以自己的想像力书写“香港的未来”。他续称,若社会期望大学生完全遵守社会规则和期望,是“大错特错”,煽动新生要有勇气“造反”,并美化港大近年出现的激进学生,如周永康、梁天琦、港大学生会前会长冯敬恩等不务正业的旧生是“英雄”,期望未来港大有更多所谓“英雄”诞生,云云。

  每个人确有权利去决定如何表达其所思所想,这正是自由的可贵之处。毫无保留地发表意见亦应该是个人的权利。只要他们不违背法律及自行负责,就可随时那样做。

  但明显这名学生会会长肯定滥用了自由,他鼓吹“造反”及美化一些“港独”人士的言论,同时又在一个莊严的典礼上发表这些“造反”言论,容易令人误以为港大爆发“文革”,实对港大精神构成伤害。香港大学自百年创校以来,除了做出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培养出大量贡献社会的人才之外,还建立了一种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精神”。一所大学的精神,可决定一所大学的品质及命运。大楼不能取代大师,而学问亦不能替代精神。学校办得好不好,除了可以量化的论文、奖项等,还得看这所大学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状态。港大精神在校训早已明示——明德格物,这份精神的重点是关注学生的心智训练、性情修养,而不单只是学习专业技能。以人性品格为大学的终极目标,才能会培养出一个真正的“明德格物”人才。

  港大教职员及学生对激进思想的容忍,不但有损校誉,还有可能令激进精神残存於大学校园内。研究犯罪学的学者曾指出,当一些恶行在社会出现时,一定要有人出面反对、表示不服从、检举某些恶行,恶行才可被抑止。不做任何事的人,对恶行发生后沉默不语,只会令是与非的界限变得更模糊,如将一些犯下大错的港大学生,形容为“英雄”,实在是莫名其妙,颠倒是非。

  校方校友需负起责任

  港大教职员及学生不向这类有激进思想倾向的人士挑战,只会导致这些在思想上有歪念的学生可能会持续猖獗,变本加厉地提倡一些更为激进的思想。香港大学学生会在过去几年,早已成为一些有心人,传承个人政见的“温床”。他们的滥用自由,藉不同场合传播个人政治立场,愈见普及。

  大学教职员及学生虽然多不支持这些激进派学生的主张,但对这些校园言论採取“姑息”的态度,反过来只会令更多激进言论及行为的出现。期望终有一天,我们的学者、学生、校友都能凭着良心,一同指责及阻止这些歪论,对校园内的激进派齐声说“不”!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