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议的框架之下,中央政府锐意打造香港成为国家的国际创新及科技中心,并於近期连番推出相关优惠政策。首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於8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由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主持。特首林郑月娥会后向外公布三项促进内地与香港科研合作而设的政策,分别为(1)在港科学园成立两所研究中心包括中国科学院辖下的“广州生物医藥及健康研究所”及“北京自动化所”;(2)签署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和国家科技部合作安排;以及(3)成立“大湾区院士联盟”。上述政策的设计反映中央及香港政府双方积极互动,逐步让两地创科迈向一体化。
特区政府在《2018-2019年度财政预算案》中建议预留100亿港元支持建设“医疗科技”和“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科技创新平台,吸引世界顶尖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来港,另向科技园拨款100亿元,用作兴建科研基建、设立智慧园区等。而将会驻港的两个内地研究机构,主要研究範畴正正与香港的创科策略互相呼应。笔者相信这安排绝非偶然,定必是国家科技部与香港创新及科技局长期深入沟通的成果。
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黄卫曾於5月访港,宣布开放内地科研基金,让香港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申请使用。内地公帑“过河”殊不容易,需要国家财政部“开绿灯”。若然政策过分地偏向创科产业难免会令其他产业妒忌,导致内部矛盾。由此可见,是次专门为香港大开中门的政策,必然是得到习主席及国务院的支持和批准方可成事。
借内地经验发展事半功倍
然而,不少香港学者认为上述措施在短期内成效不大,因为本地研究员并不熟悉内地科技基金申请过程背后的潜规则,例如填写简体中文申请书的技巧、项目审批的人性化生态、人脉网络等。因此,笔者认为中央政府安排两个研究中心在香港科学园设点甚具策略性。这两研究所落户香港除了可以在其研究领域内大力发展之外,亦可以同时加快内地与香港创科融合。他们将会争取与本地产、学、研界合作,携手合作申请国家科研基金。凭他们熟练的经验,成果必然事半功倍,为两地科研合作创造新机遇。
中国科学院是内地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机构,在全国多个城市都设有研究中心,例如辖下“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Shenzhen Institutes of Advanced Technology,SIAT)之成就尤其显著。SIAT於2006年2月在深圳成立,自始不断地与境内外高等院校(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共同申请国家、省及市级科研基金,一起执行大型研究项目。在短短12年之间已成为世界一流的实验室,誉满全国。与此同时,SIAT亦支撑了深圳市在过去十年间迅速发展的创新及科技产业。因此,笔者有理由相信中科院可以在香港重施故伎,与香港并肩在境内外创新及科技界中大展拳脚。
要勇於创新开拓市场
另外,随着香港院校及研究中心可以独立申请国家研究项目及科研基金过河,国家科技部及香港创科局的关係将越来越密切。为此,中央决定加强这两决策部门的联繫,签署合作协议是明智之举。这安排再一次反映国家大力支持香港创新产业发展。
最后,两所研究中心可以好好利用“大湾区院士联盟”的力量,针对国家之所需,发挥区内院士之所长,聚焦医疗科技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科技发展,共创大湾区的未来,提升国家的世界竞争力。
总括而言,在政府对政府(G2G)层面,中央与香港皆深深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对建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对香港工商业界,大湾区将大大扩阔本地市场,但传统港商偏向保守,抗拒改变(创新)。中联办主任王志民最近在内地报章撰文指“大湾区可让香港企业对接内地市场需求,而港企亦可和内地科技企业‘併船出海’,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笔者赞同王主任的观点,其内容当头棒喝,并带有弦外之音,就是呼籲业界加快步伐,积极勇闯大湾区市场。从学术角度而论,大湾区内地与香港合作的成功关键与区内商对商(B2B)协作息息相关。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全国政协委员